报复性消费心理探究


报复性消费寻找的是心理暂时失衡后的一种补偿性满足。就比如,为何今年五一小长假出行的人这么多?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去年因疫情就没有出去,今年能出去了为何不出去?好像是去年就准备出去,没能如愿,今年再不出去就有点儿对不起自己了,哪怕是人山人海,哪怕是只到了景区门口,那怕是随便去个地方,我出去了,我旅游了,至于是不是达到了放松身心的效果,只有自己知道。

和男性相比,女性好像更容易出现报复性消费心理。经常听美女说,男朋友惹我生气了,我就买买买,买漂亮的衣服,买诱人的零食,买护肤品,养个小宠物,不搭理他。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里的一则信息,一位中年女性因家里衣服太多,想特价处理,一百元六件,几乎没穿过,吊牌都没摘。这经济账没法算了,当时买的时候,怎么就不理智一些呢?如果曾有报复性消费的心理在其中,那么,最后谁来替自己买单?

如何做到断舍离?有一位网友说得挺好,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报复性消费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因素,有一种发泄的愿望,一种寻找满足的感觉。真正内心强大、内心淡定的人,理智的人,一般不会去进行报复性消费。

在旅行中买回来的纪念品,被束之高阁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打折促销活动中买来的便宜货,很多都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大城市的房价都很高,几万块钱一平方买回来的家,每个角落都应该被充分设计,被好好利用,看起来都让自己赏心悦目,而不是变成杂货摊,最好不要存放无用的物品,如何避免?控制买买买,能不买就尽量不买,如果买,在自己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买好的,宁缺毋滥。

昨天看到很好玩儿的几句调侃的话。有人说,我本来就是打算出来看人的,顺便看个景,结果,看到的都是人的脚。有人说,不出来挤一挤,怎么能算是过了个真节?还有人说,我开的是车吗?我好像开的是一只小蜗牛。我和家之间的距离,好像隔着无数辆车,和车里的无数的被迫慢慢赶路的人。

报复性消费是一种集中性的设计和体验,报复性消费心理求的是补偿性的获得和体验,报复性消费心理可能会带来消费后的失落,就像有人所说,我好像买了个人头攒动的寂寞。

当然,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报复性消费后释放了压力,满足了自己的某种欲望或需求,感觉钱花得值,也可能会增加自己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的动力,如果能带来这些正面的影响,那么,偶尔的报复性消费也是完全可以的,只是不要变成一种习惯,否则,容易入不敷出,或者打乱自己的计划。利用节日刺激消费也能拉动经济增长,带活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暂时的、不错的期待和尝试,但这是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和个人的消费和支出是两个概念。

挣钱不容易,消费需理智。如果纯粹是为了报复,不管是消费还是其他,还是冷静一点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报复性消费心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