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一次次给自己套上面具!

像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

看完《狗十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了,“爱因斯坦”走丢,同龄的男生高放这么安慰李玩,后来李玩拒绝高放的表白,也说了同样的一句话。

是啊,成长的路上,失去、离别、误解这样的事情多着呢,反抗一次两次便罢了,你没办法一直抵抗到底,你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最后的最后,也不过是要心安理得的选择投降。

电影《狗十三》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父母离异的13岁少女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平常又复杂的家庭里,是如何和这个世界作出妥协的故事。

妥协是坏事吗?《狗十三》没有给出答案,它并不是一部义愤填膺、是非分明的影片,它只是把平常生活琐碎日常捧出来让你看,然后再收回去,没有给你任何指指点点的空间,你甚至会觉得,原来电影和现实是可以一样的。

电影的一张海报很有意思,有一点触目惊心,好像不用怎么解读,每个人都会懂。李玩坐在画面中间,后面的父亲已经被生活反复雕琢的面目全非、棱角分明,面对着父亲和周围各种人伸来的刻刀,李玩面如死灰,无力抗拒。

看啊,我们终将活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我们终将被套上一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具。

整个电影没有荡气回肠的大起大落,所有的冲突都发生的很自然,甚至让我们都无法去嗔怪某一个人,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错。

只不过是不同时代、不同观念、不同经历、不同方式之间的错位和冲突。

导演说,整部电影都是处于错位的状态,李玩想要的和家人所给的永远对不上。

作为大人那一方,我们辛苦赚钱,什么事情都会为你考虑,除了没多少陪伴,其他方面可都是尽力满足你,你却还是那么任性不懂事。

作为孩子这一边,你们根本不懂我,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只知道打骂,只知道给钱,你们真是天底下最糟糕的爸妈了。

在这样的一个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关系里,李玩只能承受委屈,然后再悄无声息的给自己套上了“懂事”的面具。

或许妥协,就叫做伪装。

在父亲的一顿暴打之后,李玩瞬间“长大”,一切好像很自然而然。

家人都很满意,这样的李玩才是他们想要的。

这样的妥协是坏事吗?没人说的清楚,可这样的代价,是一个13岁的少女怀着满腔的天真选择“自杀”!

影片中最让人震撼的一个镜头,是曾爱狗如命的李玩,在饭局上面对爸爸领导推到面前的那盘招牌菜狗肉,她笑了笑说“谢谢叔叔”,一口吞下。

戴上面具的李玩,懂事得让人心疼,温顺得让人遗憾。

很多人把这看作是李玩妥协的象征,她的确妥协了,没有像以前那样甩筷子走人,没有让爸爸家人难堪。

我在妥协里看到了李玩对家人的体谅和爱,尽管家人并不那么完美,但她还是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这很让人感动。

或许妥协,也叫作体谅。

平常喝酒会被父亲打骂,可在酒桌上喝酒,父亲在内的大人们都开心的称赞,这样的教育,还真是讽刺!

整部电影就是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展开的,这样的家庭里,最尖锐的冲突往往会发生在后爸后妈与孩子之间,而李玩对于后妈的态度,却好像不是那么的激烈,甚至不如一条狗。

李玩相对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后妈,包括后妈送来的假的“爱因斯坦”,她也没有太多的抗拒,她对这种关系,好像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

在奇葩说里,陈铭说过这样一段话:

肖骁说自己不会那么容易喜欢一个新爸爸,因为那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容易背叛的人。而陈铭说这不是背叛,你心中那块留给父亲的地方没人能够侵占,只不过是你的妈妈想要开辟人生中新的一块土地。

李玩的父亲同样如此,可李玩懂得这些了吗,我觉得并没有,可大人觉得她应该懂。

在《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对德善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是啊,爸爸也是这么长大的,所以爸爸没有其他的办法,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更好,然后就,理所应当的觉得,现在给你的就是最好的!

影片临近尾声,李玩和父亲在车上,车上响起了《再回首》,父亲用手捂住了李玩的眼睛,或许不是让她不要回首,而是让她不要向前看,就这样戴着面具,做一个听话的“好女儿”吧。

电影的结局非常有意思,李玩的弟弟和姐姐一样喝了牛奶会吐,一样被父母送去学不喜欢不擅长的溜冰。

这仿佛在说,即使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即使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但也躲不过要经历姐姐李玩所经历过的一切。

父母需要反思,孩子也需要反思,所有人都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成长,就是一次次给自己套上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