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二:分析一些小说或电影,研究这些作品的三幕结构。特别注意:
·什么时候主角的日常行程被打乱了?故事开始没多久就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什么都没发生,这本书或这部电影感觉拖沓吗?)
·什么时候主角被推进冲突当中?什么时候他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
·什么时候出现重大线索、危机或挫败,导向无可避免的高潮结局?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很无聊,自问一下为什么。看看是不是故事的LOCK元素或三幕结构有问题。
很多人都说“港片已死”,但香港电影却以它熟悉的犯罪、谍战等题材以及稳定的产出向我们宣告,它还活着。香港刑侦剧一般前三分之一交代案情及安排人物出场,中间三分之一丰富剧情并加深悬念,最后三分之一破案、真相大白。
《犯罪现场》就像剧场版的香港刑侦电视剧,开局安排“珠宝店抢劫案”前后,将相关人物放出;中间通过汪新元和叶警官两条线上两个人的“反常”行为推进情节、“虚晃一枪”;最后“四人枪战”、“乱葬岗枪战”两场戏让全剧落幕。
影片讲述的是一桩扑朔迷离的案件。
珠宝店抢劫案发生后,抢劫团伙的三个成员相继离奇身亡,只剩下头目汪新元(古天乐饰)一人在逃。
所有人都猜测,是汪新元因为分赃不均杀死了同伙,但种种证据又表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三幕式分析:
开头:一起珠宝店抢劫之后,头目汪新元的手下被割喉而死,使汪新元成为嫌犯卷入其中。
影片开始不到5分钟,主角汪新元的日常行程因同伴被杀害而被打乱,本打算销赃后潜逃的他被迫留下来寻找真凶为兄弟报仇,这才有了影片后来所述的两条线。
中断:影片叙事以两条线为主,其中一条线是汪新元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想要找寻到谁是这起案件的加害者,又是谁掠夺了抢来的珠宝。而另一条线则是林法梁作为该案的负责人,不断地发现简单事情背后的真相,而那只犯罪现场仅存的鹦鹉成为了线索解密的关键性道具(这是影片情节设计比较新颖的地方)。
犯罪现场的唯一目击者是一只鹦鹉,于是林法梁想要训练这只鹦鹉说话,告诉他谁是真凶。影片中的“鹦鹉”是以另一种“目击者”的身份存在,它暗示着推理的艰难。
难在哪?
难点在于,我们寻求“客观真相”的唯一手段是“主观推定”。而两者之间的落差,却一再让我们犯错。
“鹦鹉”是什么?
其实,“鹦鹉”就是“犯罪现场”。
它不会说话,却装下了所有的事实。而探案人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说话,让它说出真相。但问题在于,当鹦鹉真的被训练说出了人话时,它所说的到底它真的想说的,还是我们因为自己想听而教给它的呢?这正是导演想通过“鹦鹉”这一意象表达的——真相在很多时候会因人的偏见和短视而被歪曲。尽管犯罪现场不会说谎,但人会。
电影另一个比较大的亮点,是塑造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警察林法梁,并塑造了一个复杂、立体的坏人汪新元。
林法梁是一个有趣的人,看起来不太聪明,实际上也不聪明。
他在警界摸爬滚打了多年,没有升职,所以也就不再拼命,只把“探案”当作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借着高利贷养一屋子流浪猫,还不上钱,比起人来说他更加信任动物,而这也为之后他提着鹦鹉笼子,教鹦鹉说话,辨认罪犯埋下了伏笔。
在观众看来,林法梁完全就是个混日子的小人物。直到影片最后,你以为这个小人物会有什么高光时刻,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吗?
完全没有。
虽然至始至终,他都没做成任何一件事,也没有救下任何一个人。他在片中开的唯一有效的一枪,实际也是对方利用他完成了自杀而已。但也正是他身上这种近乎天真的稚气,才会在发现上司叶警官不对劲的情况下,继续追查,一步步发现事情的真相。这实际上也论证了一个道理,保存善心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意。而抛却自己良知的人,反而会拥有富贵享乐的生活。
这和我们熟悉的正义的人民卫士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个人物设计,是很不寻常的,当然他又很鲜活,很真实。
他存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独具慧眼地看透真相,而是为了告诉我们,真相是如何一步步远离我们的。
全片看似最大的反派,汪新元,这个角色很复杂,他的整个人物性格是多元化的。他杀人如麻,为了财物不惜去抢劫珠宝店,打伤打死了无辜的群众。可他也是一个对兄弟情谊很看重的人,在亡命天涯的过程中也要为兄弟报仇,不让他们白死。
这个人物最柔情化一面的展现,就是影片中夹杂着他与眼盲女房东之间的感情线,在面对女房东Joy时,汪新元也有温柔的一面。Joy给他煮木瓜红糖水,也会在他出门时叮嘱他早点回来,面对Joy的开朗与善良,汪新元渐渐柔软起来。
导演兼编剧冯志强没有将汪新元这个人物脸谱化,他不再是恶的化身,而是被赋予了有血有肉的灵魂。(古天乐与萱萱戏份虽然不多,却也是影片一大亮点。Joy以及几位老人的出现,为这个雄性荷尔蒙飞溅的电影注入了一抹柔情,也让古天乐得到了人性救赎。)
《犯罪现场》难能可贵的做出了些新意。除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电影最后想要表达的主题,也算是今年港片里比较少见的。现在大部分香港警匪片,或聚焦正邪的对立,如《追龙》,或着重群戏如《扫毒》。而《犯罪现场》想要展现的则是人性的另一面。
电影最开始,汪新元是唯一嫌疑人,而随着案件的展开,却发现,每个人都是嫌疑人。导演冯志强更是在整个案件中加入了警、匪、民三个阵营的对立与交织,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在以往经验中被认定为“恶”的匪徒,不一定就是凶手。而代表善良和正义的警方,也不一定就是清白的。甚至是受害人也在利益纠葛中,有作恶的动机。在金钱、仇恨的裹挟中,全员都是嫌疑人。
结尾:
汪新元“被正法”,这又与影片开头暗暗相呼应,一只蜘蛛从结的网上跌落在地,被一群蚂蚁蚕食。
很显然,这是一个寓言式的剧透段落。
首先,它讲了真凶就像蚂蚁一样贪婪,而且不止一个。
其次,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法网之外”的事件。
最终,这个故事的“正义”并没有通过“法”来实现,而是在法网之外,试图用“私刑”的方式获得。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必定会衍生出不可控的新的罪恶来。于是在整个故事里,“法”是失效的,捍卫“法”的体制也是失效的。
警官林法梁最终发现了真相,但整个过程,他就像是看了一遍真人出演的新闻事件一样,他只是个看客,始终被剧中人牵着走。
这无疑是个略带讽刺的事情。所有观众在无形中也都做了回林法梁。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盲目的。直到影片最后,我们才换上了新的眼角膜,得以看清整件事。
但别忘了,那是杀手的眼角膜。我们之所以能看清,仅仅是因为杀手不想再逃亡了而已。于是他在临死前,说出了全部的真相。于是他永远获得了解脱。
影片最后汪新元的死亡是一种必然,恶者必将得到报复,而善意者终将被太阳温暖。他的死亡,早有暗示,兄弟的接连死亡,背负着极大的压力,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与曾经自己混乱提心吊胆的生活。
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那起珠宝抢劫案,没有此事,那些内心满满恶意的人们,还过着幸福稳定的生活,恐怕终生都不会干出杀人报复之事,所以汪新元的死亡是为这起惊天大案去买单,也是为给那些在这个案子中付出生命,遭遇痛苦的无辜者一种慰藉。
“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是结尾的一句台词,也是全片的主题。假若世界不应该这样,那么又将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是犯罪现场,不仅仅是指那些打斗,枪杀,混乱一片的空间,实际上真正指的是每个人的内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犯罪现场,它充斥着嫉妒,贪婪,恶意,如果有一天负面情感占据上风之时,那么想象中的犯罪现场就会变成现实,这才是最恐怖的犯罪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