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养育,藏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1

美国有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沃克有一个普通的梦想,他想成为一个小学教师。天不随人愿,他会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和动作,不受自己控制,小时候在学校同学们都叫他“怪胎”“神经病”。这些异常的举动,对他实现理想来说,是极大的阻力。

其实他患有先天Tourette,妥瑞氏症,也有同音表达为吐雷氏症的,但是同音表达最多,也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妥瑞症或者妥瑞氏症。国内通过此症的形象特点,普遍称为抽动症。

一开始,他的病大家并不知情,包括他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他要承受各种各样异样的眼光,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斥责,就连父亲也对他冷嘲热讽后放任不理。

而唯独有两个人,让他不再只是拥有混乱的生活。一个是他的小学校长,校长召集了所有学生,让他们了解真实的沃克,他并不是一个在课堂上恶作剧的坏学生。另一个是沃克的母亲。

她在沃克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一直鼓励和支持他,慢慢的沃克在艰难前行中恢复了明媚的性格。于是,沃克就默默下定决心,也要做一个同样温暖且有正面力量的人,最终他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梦想,成为一名老师,还谈了一个漂亮女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步入婚姻成家立业的那个“家”,另一个是自己长大的家庭,原生家庭。

电影《叫我第一名》里,沃克的原生家庭的父亲和母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养育方式,父亲粗心专横,经常抨击孩子,就算关心孩子,也是用说教和管控的方式,不自觉给孩子贴上各种不好的标签。有一个沃克棒球比赛后,父亲陪着他吃冰激凌,沃克突然开始发出叫声,父亲表现为极度不理解,甚至说,你怎样才能冷静下来,他甚至对着沃克吼叫:“真希望你有一天能别胡闹,只是一天”。

心理学作家海夫人在《看见才是爱》一书中说,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戒断方式,不仅没有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还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电影中沃克,拿着冰激凌,走在森林中,走在父亲和弟弟的身上,默默忍住眼泪,那一刻,就像许多被父母误解的孩子一样,让人心疼。

而母亲则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情绪,给孩子空间,同时正面引导,也就是更加走心的教育。

在两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沃克时而表现极度暴躁,时而为梦想积极付出,十分阳光。

2

可能许多父母都会容易产生出这样的想法:

孩子怎么总是不听话啊?

不就是个孩子吗,能有多大事,我们小时候不都这样过来的。

打不了就打他一顿!

我朋友硕士毕业就结婚了,所以孩子现在都已经三岁多。

尚未为人母的我,有时候会听她分享一些养育孩子的细节。

她说,虽然孩子才三岁,但就是哪怕很小的事情,作为父母的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耐心,比如睡觉。

孩子如果不愿意睡午觉,那就有可能是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早上起得晚,孩子白天活动量太少,或者由于体弱,入睡困难。

如果不是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可能就会忽略这些原因。

有的父母就是会因为简单的事情,比如不吃饭,不睡觉,就去打孩子,这样只会伤害孩子。

海夫人在《看见才是爱》一书中分享说:养育者本身需要内心平静祥和,滋养并善待自己,孩子想睡的时候睡觉,实在不想睡的时候也不要强迫,不强迫,不紧张,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对于孩子来说,未来是残酷的。

上几代的人,能捧着一个铁饭碗,就意味着幸福。而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的可能是竞争大,甚至可能要和24小时人工智能抢饭碗。

所以,父母早早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而忧虑。

斯坦福大学研究表明,那些迫切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绝不会想到致使孩子成功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童年的琐事。

一个完美家庭离不开一个事无巨细的父母,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举动,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3

海夫人在博客中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女儿在大爆发(病重)那会足不出户,妈妈就想带她出去走走透透气,于是带她去买菜。

买完走到菜市场门口看到一卖香菜的,恰好她手里有一枚硬币,她就随手给了人家要了几棵香菜。

于是女儿就恼了,说她要付钱的,妈妈跟她道歉,让她重新付一次,但她脾气上来了啥也不听了,闹的歇斯底里,疯癫了一样,不停打她,踢她,说她是坏妈妈,踢不到她的脸就跳起来,摔地上爬起来继续打,挤眼扭脖子的,还扇自己耳光,躺地上打自己头,说自己是坏孩子。

周围围了一群人,每个人都在对孩子指指点点,像是看怪物一样,有的人让妈妈把女儿扔那里自己走,但她没有。

因为她知道她以前不这样,小孩妈妈就那样静静的看着她,试着拥抱她,虽然抱不到,她总处于那种防备的状态,靠近了就不停的踢,妈妈就是觉得孩子再不好,那也是她的孩子,不能丢下她,况且这也不是她本意,她就是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既然我错了,那就等她发泄完,然后带她回家。

海夫人回复说,妈妈只有做到内心真正接纳,才会如此平静,柔和。

也许,父母最好的养育就是陪伴,在父母看见的那些时光里,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养育,藏着孩子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