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眼(10)柳宗元:读书——疗伤的良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任集贤殿正字,替朝廷整理图书。唐肃顺宗时,他积极支持并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革新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作司马。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作刺史,人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写作有杰出的成就;政论文思想性强,富有逻辑性;他的寓言写得形象深刻而且富有战斗性;他的山水记,以景寓情,以情状物,描写形象生动。他的诗继承陶渊明的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有《柳河东集》传世。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稀缺,因此他对时间的感悟就像曹操一样,有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紧迫感。
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1.
光阴易逝——
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美学的角度看,这首诗算不上高明,也谈不上意境。你看这里的景物:江是“瘴江”,草是“黄茆”,山中行走的是笨重、愚蠢的“大象”,潭水里游动的是可憎、可恶的“蛟龙”,平静的江水下面是可以含沙射影的“射工”,开阔的江面上空则映现出预示着风暴的“飓母”。看这样的风景、事物,视觉上厌恶,心灵上添堵。
为什么诗人会描绘出这样一幅令人生厌的画面?原来,诗人参加王叔文集团主持的“永贞革新”,因为遭受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两次被贬。在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同时被召回京,但不久朝廷再次将他们贬谪。第一次,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次他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明升暗降,因为柳州在当时更偏远、更落后。
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沉重的,感情是愤怒的,对保守派是鄙夷的,所以,他的笔下才出现了上述“景物”。知道了这些,那么,我们应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把一首诗写得如此触目惊心了吧。
但是,诗的最后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却让我们眼前一亮。
亮点在哪里?在一个“忧”字。在改革之前,诗人对改革的前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对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也估计不足、应对不够。可是,他没有想到改革面对的保守势力如此强硬。一个“热血”青年开始变得冷静,他意识到从此以后要担忧的事越来越多了,因为,以前认为不是问题的,现在都已经是问题。原来没有重视的阻力,现在已经足够引起担忧。改革任重道远,要想继续改革,需要调整思路、改变策略、重整旗鼓。这个“忧”是诗人总结改革失败教训的结果,是诗人不言放弃、继续革命的结果,也是诗人承担责任,忧国忧民的必然。
既然有这么多值得忧虑的事,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呢?时间!时间!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生命的短暂。“晓镜但愁云鬓改”,不觉间老之将至,怎么办?只能争分夺秒,绝不能让时光虚度。因为“去日苦多”,因为“日暮途远”……
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鲁迅说,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人也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说法。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时间的可贵,更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短暂。那么,为什么不在失去时间之前,好好地利用时间,让时间发挥出重要作用呢?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此言不假。柳宗元曾不止一次地在他的诗中运用这种笔法,表达他的愤怒,昭示他不屈不挠、绝不妥协,继续战斗的决心与意志。如《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景物孤绝,色调单一,寒彻入骨,这样一幅画面,真让人不寒而栗,触目惊心。但在这冷峻风景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澎湃的热血?是不是可以管窥到诗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坚强意志?
正因为诗人有如此使命意识、担当精神,才会如此地看重时间,才能如此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是的,人的一生按百年计算,也不过是4万天。如果去掉幼儿的成长,老年的静养,人真正可以为生活、为理想、为事业奋斗的时间实在有限。珍惜时间吧!在时间的长河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什么收获也没有。
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2.
最好的疗伤——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柳宗元在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两次贬谪的经历就是明证。面对挫折、失意,应该怎么去做?诗人在上一首诗《岭南江行》中说:“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表达了他的处境与心情。改革失败了,自己也遭到了贬谪,诗人“忧”的事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种“忧”当然包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也包括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担忧,还有对朋友的担忧。
但是,光有“忧”解决不了问题。他需要等待,等待时机。在“等”的过程中,又要做点什么?诗人“俯仰窥唐虞”、“上下观古今”——开始在阅读书史中积淀自己、排解自己,寻找破解社会问题的钥匙。
诗人是孤独的,就像那个《江雪》中写的“孤舟蓑笠翁”,让人不寒而栗。这首诗里,诗人同样是孤独的,“竟夕谁与言?”一天到晚,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说话。可见,诗人在政治上是缺少同盟者的,或者说,政治改革失败后,可以说话的朋友天各一方,再难找到倾听者、交流者和共鸣者。但是诗人又是充实的,“但与竹素俱”,毕竟还有书籍,还有朋友的信笺。
诗人意识到,有名有利,功成名就,自然会带给人荣华与快慰,但是,这需要付出多少辛劳啊,甚至还要牺牲人格、尊严,做人的原则、底线。而读书却不然,它就像老师、像益友、像兄弟、像自己的爱人,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讲人生、讲哲理,足以让人快乐。
诗人反对为了追求名利,流连世俗、人事而“勤与劬”。但是,诗人读起书来却是“勤与劬”的。你看,诗人“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好像是随意的,累了就睡一会。坐久了、腰酸了,就伸伸懒腰;反过来想一想,诗人读书是不是很投入呢?投入到什么程度?“倦极”!疲惫到了极点,甚至不得不睡觉,才能有所缓解;站起身来,舒展腿脚的时候,才知道已经坐了太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