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安徽宣城一名13岁男孩涉嫌杀害10岁女孩。
2020年4月14日,女孩失踪, 4月18日,女孩遗体在灌木丛中被找到。
爆料人称,女孩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在外务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嫌疑人是女孩的堂哥,2007年7月出生,确切地说,他还不满13岁。
13岁,一个做梦的年纪,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纪,却走上了罪恶之路,所害之人还是自己的堂妹!
这样的消息,令人震惊而愤怒,要求严惩小恶魔的呼声,也越来越响。
为什么未成年犯罪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
很多人说,父母太惯他们了。还有很多人说,他们在钻法律的空子。
首先,不可否认,有很多这样的孩子的确是惯出来的,他们缺乏管教,自我中心,不懂敬畏。
但同时,我们发现,还有更多杀人的孩子,从小并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关爱,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长期遭受的是父母严厉粗暴的棍棒教育。
2017年12月,四川大竹县13岁的男孩袁某因为怨恨母亲陈某对他的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其杀害。袁某是留守儿童,从小就帮着爷爷奶奶挑水、喂鸡,有时候也干点农活,非常懂事,但他却常常遭受父母的打骂。
本案中的男孩,似乎也不像是娇生惯养的,据说他常干农活,个子高瘦。
其次,我们得承认,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犯罪,孩子犯罪只是父母管教不力的结果。因此,所谓的“钻法律空子”,其实就是一些父母怀有侥幸心理,觉得孩子未成年,即便出了事,还有“未成年人”这层保护屏障挡着。
这种侥幸心理,害了孩子,更害了无辜的受害者。
因此,很多人呼吁修改未成年法,要让那些“杀人小恶魔”得到应有的严厉惩罚。我非常赞成这样的提议,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但是,惩罚只是外界的力量,而真正能从源头来扼杀这种犯罪的,还是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无论是娇惯溺爱还是粗暴管教,都在一种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自然成长,都可能产生“熊孩子”,甚至养出“杀人小恶魔”。
一些家长由于自己生存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或对孩子管教无力,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么简单粗暴打骂,要么干脆放任不管,这才造成孩子的成长偏离了正常轨道。
从本质上说,这两种教养方式,都不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在成长需求,而是在顺应父母图省事走捷径的一种心态。
凡是在教育中图省事的,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三种最常见的图省事管教模式
一、娇惯溺爱
为了让孩子不哭闹,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因为害怕孩子生病、受伤,对孩子过度保护;觉得教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太麻烦,干脆喂饭、帮他穿衣……
这些,其实就是父母怕麻烦图省事的一种体现——只想在第一时间结束问题。
他们会对孩子过度照顾和保护,代替孩子做事和做决定,甚至常常代替孩子承担责任,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极力满足。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会失去很多面对自然挫折的机会,他们的内心无法正常成长,因为缺少面对自然挫折的能力,一旦外界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便无法接受。
他们在父母的娇惯溺爱下,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别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这会让他们严重忽略别人的感受和存在意义,认为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在内心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这种自恋受损的感觉,是他们难以接受的,所以很容易产生暴怒,在失控的状态下,悲剧就可能发生。
二、要求孩子听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父母热衷于孩子听话?因为这样父母就可以省心省力了。
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自由意志和思想,如果他们总是这样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父母和他人,他们的内心自我处处受到压抑,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的。
2017年3月,14岁的少女小雨残忍地掐死了年仅6岁的堂弟。而她是一个辍学在家做家务并照看堂弟妹,却被家人忽视、很少得到关爱的少女,这位女孩因为自我长期被压抑 ,最终导致“积淀已久的仇恨爆发出来”而杀人。
每个人的生命力来自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攻击性。
如果孩子的攻击性长期被压制,他们就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以强烈的反抗形式爆发,比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比如一些孩子喜欢闹腾、打架、破坏东西等,严重的甚至杀人或伤人;
二是向内攻击,内疚、自责、自我否定、抑郁、甚至自杀。抑郁症和自杀,是最严重的自我攻击行为。
三、棍棒教育
一位妈妈曾说:“凡是动手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废话”。因为,动手可以第一时间让孩子屈服顺从。
在孩子小的时候,打骂最简单有效。因为孩子的力量太弱小,无法反抗,只能服从。但打骂让孩子学会的不是爱、沟通与交流,而是控制与被控制。
在这种管教方式里没有情感连接,只有强弱的博弈。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孩子的情感长期被隔离,也就失去了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渐渐变成了冷漠无情的人。
这些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渐渐地也习得了用暴力手段来快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伤害他人和杀人,就是一种极端的暴力途径。
即便没有出现极端情况,他们也很难拥有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由于他们在亲子关系中,学到的只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模式,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模式应用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中。
我们为什么怕麻烦?
很多事情总想着一步到位,立刻有结果,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里,隐藏着我们的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这是因为,无法立刻看到结果,会让我们有一种失控感,所以,我们总想得到确认,对未知和失控感到恐惧、不安、无法接受。
这是我们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世界面前是弱小的,面对外界的灾难我们总是无能为力。当我们把这种“无能为力的弱小感”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小挫折就变成了我们内心的“灾难”,这些小挫折,就是所谓的麻烦。
于是,很多人急于奔向可见的结果,无法在过程中耐心等待,甚至无法接受过程。
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尤其常见: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自觉,让自己省心;希望自己说一句话,孩子就能执行到位;希望今天说教一通,孩子明天就立即变一个人。
如果孩子表现得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一些父母就会感觉失控,怒火中烧;
如果孩子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解决,一些父母就会无比焦虑,坐立不安。
这种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体现在行动上,是图省事;体现在思维上,就是“世界非黑即白”模式:
满足我的,就是好的,不满足我的,就是坏的。坏的就要消灭!
孩子不听话,就是坏的,当然要打骂;内心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种思维模式,让人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让人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前几天,辽宁的一个妈妈,因为10岁女儿上网课的问题,竟然要拉着她走向大海深处,说是"吓唬吓唬"孩子。
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才把母女二人拉回岸边。
可想而知,这样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与安全之上的做法,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孩子认知不全,不如家长有经验,很难顾及到诸多方面并权衡利弊,如果他们习得了家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逻辑,就很容易走极端:
你不让我如愿,就是罪恶,我要灭了你!
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因怕麻烦而采取的粗暴教育,让孩子难以学会尊重他人和敬畏生命。
关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绝不是我们不走心地向孩子灌输那些高大上的道理,也不是在嘴巴上说说:“你要热爱生命,你要好好活着,不然我们也活不下去。”
而是在言行举止上尊重孩子,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意愿,用爱的行动去教会孩子尊重所有的生命,学会敬畏和珍惜生命。
很多人觉得,生命教育就是简单地“教人不要去死”。这,只是一个要求和结果,并不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和手段。因此,教育不是训练,不是驯化,而是生成和唤醒,它的核心是爱与自由。
生命教育,更是贯穿了人一生的过程。这不仅仅包含了生老病死,还包含了人文、人道,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灵性的深层次激发。而灵性,是生命中最聚集的闪光点。
家长每时每刻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家长如何对待孩子,都在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这才是让孩子最能感同身受的潜移默化。
如果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你没大没小,不懂尊重任何人,你要停下来反思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孩子缺乏尊重?是否对其他人缺乏尊重,是否对孩子缺乏规则的约束。
我们所说的爱,是在尊重、独立和分离的基础上,不是对孩子过度保护和过度满足。这样的爱才能充分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让人更好地成长与独立;
我们所说的自由,是在规则的范围内,不是没有边界的纵容。因为毫无边界的自由是危险的,就像一个人开着一辆没有刹车的车子,随时都处于失控中。这样的自由给人带来的是焦虑和不安。
有规则的自由,才是安全的,只有这样的自由,才能让人轻松享受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灵性。
当一个人放下僵化的生命方式,在生活中找到弹性和喜悦。随着灵性的成熟,就会带来心的柔软,自然表现出自在与慈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