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在苏州西山素书楼二楼,我与梅子老师一起翻看钱穆全集。随手抽了一册,随意翻开,是《读陆贾新语》。读到“善言古者,合之于今。”如醍醐灌顶,仿佛在古今之间温柔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对陷于古今撕裂感的心是深深地抚慰和疗愈。
再上素书楼二楼,又独自翻看全集另一册,翻到《六祖坛经大义》,正好所议的《六祖坛经》是我看过的。钱先生站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一消一化”之循环规律看《六祖坛经》,这是我从没想过也无力企及的高度。先生解读“顿悟”用了八个字:“义由心起,法由心生。”于细微处,先生又肯定了六祖不仅“顿悟”,亦有“真修”,举例六祖从小就以挑柴供养母亲,是个孝子。
“六祖难道只是靠顿悟,有没有实修?”这个疑惑正是我初涉佛学读《六祖坛经》时的困惑。在先生的文字里,不仅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更是感受到了与先生在佛学思想上的共鸣而生出的信心。
西山归来,一口气读了钱穆先生写的《阳明学述要》、《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乃知先生的书是当时的大学教材。先生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他所写的治学方法和经验,正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
钱穆先生的思想影响不仅宽广而深厚,更是深邃而通透。
岳南先生写钱穆先生那个时代的《南渡北归》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对这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便有了这样的追问:“大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我读《南渡北归》的时候,曾经对陈寅恪先生发起过这样的好奇和探究。今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也有这样的好奇。
我信任钱穆先生的文字向来惜墨,不浪费。因此读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时,我是带着诉求去探索这本书里的文字内涵,想求一个答案。
“钱氏子弟教育,大率仅读四书,能读《诗经》《左传》乃凤毛麟角。”可见钱穆先生的启蒙教育是四书,此受家族影响。
“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此受先祖父影响。
“余长而喜诵魏晋以下及于清人之小品骈文,又爱自然山水,殆最先影响余此。”此受先父之律赋及诗影响。
“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余之一生被困在此一问题内。”年方十岁,受伯圭师耳提面令,全心震撼。
“汝知今天我们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余大惊讶。询之先父,先父云,师言是也。余自幼即知民族观念,又特重忠义,同情革命民主,盖渊源于此。”亦受先父之文及伯圭师影响。
“倩朔师评《鹬蚌相争》,余因此文得升一级上课,并奖余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余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首也。”
“华山师赏余一书,书名《修学篇》,书中网罗西欧英法诸邦不经学校自修苦学而卒为名学者数十人。余有志苦学不倦,则受此书之影响为大。”
“顾师子重学通新旧,又精历史舆地之学。余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盖由顾师导其源。”
“顾师言:汝读《水浒》,只看大字,不看小字。余闻言大惊,自此返而重读,自首迄尾一字不敢漏。乃知小字皆金圣叹批语。”
“顾师庄语曰: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余之正式知有学问,自顾师此一语始。”
“子翔师于韩愈文,独选《伯夷颂》一短篇。其后所学有进,乃逐渐领悟到当年紫翔师所授,虽若仅选几篇文章而止而即就其所选,亦可进窥其所学所志之所在矣。”由此可知如何精选文章,以小见大。
“余每治一项学问,每喜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则亦从紫翔师此一暑假讲习班上所获入也。”
“离县城四十里外小市镇上之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
以上在钱穆先生的文字中,梳理出了对其内心影响为之一震的老师及得悟之契机。我们借此一窥钱先生的成长变化节点、知识结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钱穆先生惜字如金,若我们真能在他的文字中学到一二,想来也是钱先生所愿吧。
钱穆先生的文字记录了与朱怀天辩论中国共产主义,因赵君悉心读《三民主义》。然而先生立志为中国人尊一中国当代大贤,不做一党人,因此没有像胡适、傅斯年等为政事所牵绊影响其学问的发展。如此,钱先生得以潜入学问深处,替世人看见中华文化之灵魂,为重建中华文化之信心铺一条路在那里,静静地等着。如今这路渐渐热闹起来了,钱先生必能感知而欣慰吧。
我曾读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第一章读来读去读不完,不得要领,茫茫然。后来有幸听先生当年的学生八十多岁的谷瑞照先生讲学《国学概论》,才知道先生的书是有玄机的。《国学概论》有大小两种字体,其中的大字是钱穆先生的立论,小字是考据资料。学生可以根据立论,查阅考据资料做拓展研究,写各种论文。乃知作为大师的钱穆先生眼光格局之高远,心胸之开阔,感受到先生对于后学的慈悲。
钱穆先生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文化之教育。不忘儿时母亲“为钱氏家族留几颗读书种子”之初心。先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师传一代又一代。苏州的妻子张一贯,亦以钱穆先生的心为主宰,为钱氏家族的读书种子耕耘出一片田地,枝繁叶茂。后代子孙中,遵从先辈遗志、投身教育的亦有二三十人,实实在在称得上教育世家。此亦为钱穆先生可欣慰之处吧。
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