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玉衡~总部培训2021年09月09日星期四,第2期。
第一部分,满江分享经络腧穴。
大包(SP21) 脾之大络
定位: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大包
穴名解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实证,全身各处尽痛,虚证,周身骨节驰纵无力。当发生病变时,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以上病症均可取大包穴治疗。)
《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邪闭胸中不敢深呼吸,深呼吸时即觉胸胁疼痛,邪气实则全身皆寒,正气虚则百节弛缓,应取大包穴。)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胁中痛。主大气不得息。
《外台秘要》:主腹有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
主治:
胁痛,全身疼痛,四肢倦怠。
章门(LR13)八会穴之脏会、脾之募穴
定位: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
取法:
1.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2. 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
按压有酸胀感。
章门 《脉经》
长平 《针灸甲乙经》
胁髎 《针灸甲乙经》
脾募 《千金翼方》
季胁 《针灸大全》 季:末。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交会穴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
1.腹痛,腹胀,肠鸣,呕吐。
2.胁痛,痞块,黄疸。
黄疸: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病机关键是湿。
文献摘要
《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
奔豚,腹肿,章门主之。
(奔豚病,腹胀肿满,取章门穴。)
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羸瘦,章门主之。
(腹中肠鸣像水溢一般,食不化,胁痛不能卧床,烦,中焦发热,不愿饮食,胸胁部支撑胀满,喘息而气上冲,隔食,呕吐,心痛及伤于饱食,身黄,消瘦等症,取章门穴。)
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
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章门主之。
(腰觉清冷,脊发强直,四肢无力,兼见易怒,咳嗽,气少,郁闷而呼吸不利,以及厥气上逆,发生肩不能举,腋生瘘疮(瘰疬溃破古又以瘘而称之者。发于颈腋部之淋巴结结核。瘰疬: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全身肌肉跳动,这些病均可用章门穴。)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
肝郁气滞而化火,肝胆热,而脾气暴躁。疏肝理气。
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痛羸瘦。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医宗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第二部分,砭法交流。
讨论了局部刮的流程与细节。
第三部分,祖红分享提神醒脑六部法。
第四部分,刮痧师互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