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

2020.9.7      佳豫

《安居乐业》(解读论语第204天)

日经第529篇(子路第十三)

经典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

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我们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能吸引多少人,凝聚多大力量,就能干多大的事。

《大学》里说的很清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君子要慎乎德。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

从国家来说,就是创造更多的产业链,还有一个无外乎就是降税,保证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足够充裕,幸福得生活有奔头。

从企业来讲,人多起来之后,要让大家有好的日子过,无外乎就是让小伙伴们都能挣到钱,能够安心乐业。

从家庭来说,就是经济收入稳定,有盼头,日子就不会清苦,不会心慌,能够安居才能乐业。

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企业到家庭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循环系统,就像一个螺旋一样,要么上升,要么下降。

孔子讲国家要富强,首先让百姓先富裕起来。这有点像我们八十年代初的政策,当1979年十一届全国三中全会召开后,也就预示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是人口相对比较多的国家,需要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同时,一味追求财富,便会失去价值观取向,都变得见利忘义,社会就会出现动荡,那又要回到解放前。

所以,孔子说这个时候就要靠教育来化人。当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平衡的时候,就是全民步入小康生活的时候。

前面《颜渊第十二》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食就是经济,兵就是国防力量,信就是信仰。我们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子和冉有在一问一答间道出了万古经纶和和谐治国的真理。

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如果某个地方或部门的人口,流失率变大,一定要内省为什么这个地方留不住人?是因为制度还是因为环境?

安居和乐业,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核心问题,领导者的胸怀要宽广,也就是说,要有容人之心和容人之量,有为他人创造平台的想法。

那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于国家就是不要苛捐杂税,于企业就是不要对员工态度恶劣,要拿出仁爱之心,拿出德行去感召,让更多的人一起共事,再共同取得成果,最终大家都富起来,于家庭来说,就是创造风调雨顺,孩子平安长大。

所以,有钱能保障我们的生活,养好我们的身体,同时,光这些还不够。

我们的身体是灵魂居住的宫殿,那把房屋修筑好后,最内核的就是提升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