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曾国藩传》--张宏杰

今年三月以来读完的第二本书,早之前就想要读这本书,不知道是从哪篇文章中看到说曾国藩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人物---天资不够聪慧,但是个人付出了超凡的努力,最后在清朝做到了德高权重的位置。所以在去年读完了一些小说之后,不想再看小说的我,又打开了人物自传。感觉读书到了一定程度,对人物自传有种偏爱,他们的故事鼓舞人心,不同于只会带来一些虚幻概念的鸡汤文,人物自传好像教会我们相信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让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心稳定下来,然后去关注一些脚下的事情,在了解人物一生的故事时,我们获得了一些稳定自我内心的力量,毕竟总是会看到他们耗尽一生都在做那么一两件事,而当下的我仍然还是比较“朝三暮四”的。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也是在我感到有些焦虑的时候打开然后读完的,感觉很好。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可以看得出作者还是很偏爱曾国藩的,不能说作者是百分百的公正,因为书中对作者的赞美真的是比较多的。当我读完这本书去打开了同时期的其他人物的传记的时候(比如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我看到在别的人物那里,同样的故事可能就是别人的功劳了,而不是曾国藩。不过看书的时候,更多的是了解曾国藩本人的经历,这其中肯定会有作者的思考,但是我们作为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毕竟人们向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多元的,就看读者自己的吸收程度了。

首先是曾国藩考了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考上了秀才。他一直跟自己的父亲一起考试,但是他的父亲在他之前一次考过了,但是他依旧落榜。他整理自己的心情,通过超人的努力弥补了自己雄心与头脑智慧之间的差距。艰难的考试过程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就是崇尚笨拙。这是我读到的第一点感悟,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现在的人大多崇尚用巧妙而又高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工作学习中,都是需要笨拙地执行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才能取得稳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总是让我们认为成功好像是一件很简单很快速的事情,但是呢,只有还在笨拙地默默坚持的人才知道取得新的进步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

等到考中秀才之后,曾国藩通过其他考试开始了京官之旅,看到那时候他们经历的考试之多,我真的觉得我们现在,至少于我而言,有时候会因为舒适的环境而比较安于现状的,因为外部力量不逼迫我们面对那么多的挑战,都靠内驱力。在开始做官的这段生涯中,曾国藩开始不管的反省自己的各种毛病。他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毛病,比如生活不规律,静不下来;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等(指他在社交场合会不由自主的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等,日后反思起来又后悔。---这多像某些时候的我们啊...)。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国藩开始写日记,这一写就是好多年,直到他去世,他都还在记录自己的状况。而且他把写日记当做一件非常有仪式感和正式的事情再在做,对写作的格式还有字体都有严格的要求。日记帮助他反省自己,是他想成为圣人的基础。

关于他的一生,不得不提的就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为官从道光年间到咸丰皇帝再到同治时期,清朝的军队都不成体系,懒散散漫,不敢冲锋杀敌,一旦失败,都是四散逃走,等到失败过去,又回到军队,拿着俸禄,欺压百姓。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知道不能依赖那时候的清朝军队,所以在他做了几年京官之后(因为在为官期间,面对没有魄力的皇帝和没有作为没有纪律的大臣们,曾国藩多次上奏谈及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得到正面解决,他感到大志不得,最后选择离开京城),找到机会回到了湖南,花了几年时间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敢于对抗的队伍,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因为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带队作战经验又缺少参考模板的文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最后历经重重困难,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铲除了太平军。值得提及的一点就是湘军的作战方案就是围绕要攻打的城池挖沟壑,从而阻断城内的粮食供给,等到将要断粮时,城内的敌人会主动出击,而早早准备好的湘军积极迎战,从而取得胜利。我觉得这也是很符合曾国藩崇尚笨拙的特点,虽然每次攻下一座城池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但是就是这样不取巧去盲目攻打敌人的精神,赢得了更多的胜利。

在看书时候,让我泪目的一点是在历经十多年,曾国藩及其队伍在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想要写信通知到当时在位的咸丰皇帝,这个消息还没送出去,曾国藩就收到了咸丰皇帝驾崩的消息,一时痛苦不堪。曾国藩和咸丰皇帝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一个忠臣,但是他又不能单纯地只是服从咸丰皇帝的指挥,因为咸丰皇帝总是喜欢“乱指挥”,哪里有紧急的战乱,他就想下令曾国藩派出队伍去支援,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战略,曾国藩当时因为人又不在京城,最后就想到用一个“拖”字方法解决问题,即每次都说等几日就出兵这类的话回复皇帝,然后在这几日内,局势会发生变化 ,到时候就没有再出兵的必要了。曾国藩这样做也是想要先好好训练军队,按照计划先攻打敌军要害城池,布下长远战略等。就是在两人这种互相博弈的状态下,咸丰皇帝因为京城被洋军攻陷而逃到了其他地方,曾国藩一心在攻下当时的南京城。等到南京城这漫长的一战结束,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咸丰皇帝却看不到最后的胜利,不能喜悦这个他从上位就在操心着的巨大问题得到根除的好消息,令人唏嘘感叹。

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文中描述说咸丰皇帝最后是放弃了为国家操劳的那种紧绷的心态,投入到了玩乐之中,因为他从继位开始就面临着太平天国还有洋人等巨大问题,一心努力解决却十多年来迟迟没有起色,因此才堕入放弃斗争,投身欢愉的状态中,最后也是因为身体不佳而慢慢走向死亡),咸丰当时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去世之前安排了掌管国家大事的大臣来帮助年仅个位数大的同治皇帝打理朝政,但是因为咸丰安排的大臣中却没有亲信的慈禧太后还有慈安太后,奕圻,所以这些人后来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朝政掌管大权。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曾国藩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特殊照顾以及没有与那些咸丰皇帝指定的大臣们有特殊往来记载,反而让他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他因此可以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效力于慈禧太后等人。这后来,他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铲除当时隶属于朝廷管理的绿林军中的一些不好的势力,对付曾经在战争中过河拆桥的人等,一点点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曾国藩做的很多事情中,让我尤为感慨的就是他对后辈们的培养,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李鸿章了。也许是在那个权力竞争的年代,培养年轻人为自己效力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他能给到这些年轻人好的锻炼机会,并且耐心纠正错误,还有考试评分的操作,让我实在是佩服和羡慕。我认为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导师真的很少,大家都是更加的冷漠或者自私,更多的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而不愿去带领后辈们,有时候即使后辈遇到了这样的伯乐我相信他们心里面也还是抱着戒心,因为这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广泛传播和学习的指导模式,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东西都是前辈对后辈的压迫。我非常希望能遇到一些志同道合有很温暖的人,促进大家一起进步和发展。

关于这部书,我有感受的几点都描述如上了,在看人物传记的时候,我很高兴我对这些时代又有了一些了解。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大局,很坚韧的人,毕生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我也知道,能做官做到这么大,把人际关系处理得这么好,也少不了他对别人的“奉承”以及使用一些残忍的手段对付敌人从而巩固自己地位。

最后附上文章中对曾国藩这一生的一段评价:

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7次。身体禀赋很差,医生与多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有很多毛病,比武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本读后感暂时就写到这里了,零零星星也记不得多少了,第一次写历史人物书籍的读后感,要是与纪实有相违背的地方,莫要见怪,请直接指出,立马修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曾国藩传》--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