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似乎站在人类社会的背后,看到盲点。很多观点让我振奋,有振聋发聩之感:突然看到自己从没有意识到但一直存在的事实。
“我们思考的次数比我们认为的要少得多。所有人都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但预防只能得到很少的奖赏。”这些话不陌生,今天猛然看到还是很有感觉,然而我知道很快我又会忘记。
几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极少发生但是影响重大的剧变和飞跃产生的,而同时几乎一切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都聚焦于“正常”上。实际上,正常的东西经常是不重要的。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所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一直反思自己是不是就是这样,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
“如果你告诉人们成功的秘诀并不总在于技能,他们会以为你在说成功不是靠技能,而是靠运气”。看到这句忍不住想大喊一声,是啊,每次和人们沟通我都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问题在这里:因为我们的思维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习惯这么做。“这种进行快速推理的本能,以及犯“过滤性错误”(只关注不确定性的少部分来源,即已知的黑天鹅现象的来源)的习惯,仍然根植于我们的天性中。”
“叙述谬误: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我们习惯于过度解释,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原始真相。它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为严重。”回想我自己平时的言行也是非常喜欢这样操作,一言以蔽之,总的来说,反正,这些用词无比表示以上叙述谬误存在之频繁。所以我以后是不是应该更多阐述事实,还原真相,而非追求简化和归纳总结。
我们习惯把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因果关系存储在记忆里。而那些随机事件,突发状况要么被分解分析成可以形成因果关系的信息,要么因为太过随机被直接忽略,以至我们以为可以预测,而实际上人类发展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这些随机突发事件引起的。
“我们能看到显而易见的结果,而看不到不可见的和不那么明显的结果。但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结果可能——不——是通常更有意义。鼓吹“瞧,我为你做了什么”,比“瞧,我帮你避免了什么”容易得多。”
想起我多次因为预见可能发生的事提出见解却常不被认可最后依然发生后面对结果的无奈。“我们为已经发生的事担忧,而不是为那些可能发生却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我们能做什么:远离叙述谬误的来源;训练推理能力以控制决策;训练自己辨别情感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区别;学会避免“过滤性错误”。
“对许多人而言,知识的强大作用在于制造自信,而不是提高能力。”——警惕!
“我们把思想当做财产,所以很难舍弃它们。我们体内有一种维护自我评价的东西。”环顾自己及四周,不言而喻。
“发现的经典模式是这样的:你寻找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到达印度的新方法),结果发现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美洲)。”
“学会根据观点可能造成的损害而不是好听的程度来辨别它们。”对思维的要求很高,思维的惰性很容易让我们更在意后者。
“做决策时,你只需要了解事件的影响(这是你能知道的),不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你不可能知道的),这一思想就是不确定性的核心思想。”——即我们建立决策理论需要尽可能减轻事件的影响。(看,我一不小心就用了归纳)
“大自然并不鼓励过度专门化,因为这样会限制进化,削弱动物的生存能力。全球化过于天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全球化看上去会带来高效率,然而杠杠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使某个点产生裂隙,从而影响整个体系,结果就像是许多脑细胞同时崩溃而引发大脑的癫痫。”19年底发生的新冠到今天正是说明这点,全球化使得病毒很难被控制,而专门化越强的国家在此次疫情中活得越艰难,相反有自食其力能力且善于保持冗余的中国在其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拒绝追赶列车中,我体会到“优雅”的真正价值和行为学中的美学,这是一种控制我的时间、行程和生活的感觉。你在一个自己设计的游戏里更加难以失败。只有你让小概率事件控制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受到它的影响。你应当掌控自己的生活,把这当成你的目标吧。请记住,你就是黑天鹅。”
我这只“黑天鹅”:
1、保持充足冗余。
2、避免投机性债务。
3、努力工作,接受意外进入我的生活。把精力放在做准备而不是预测上。
4、跑步中恢复加入冲刺跑。
5、随机性断食,保持饥饿感。
6、接受失去一切,所有可能被剥夺的东西都不值得留念。
最后想说三点:
1、有这篇读后感就是因为基于人的本性和思维惰性,我选择总结,归纳,妄图将之形成规律,简化后自己容易理解与记忆,甚至运用。
2、本书值得重读。
3、本书周边有很多好书值得阅读,比如我正在读的《思考快与慢》,事实上因为一本纸质书《黑天鹅》一本电子书《思考快与慢》交替阅读,我有限的脑子已经出现几次“混沌”状态。这其实是一本哲学书籍,哈哈,我又要归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