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本质就是连接,它包含了人、资源、信息、商品的交错连接。
为什么说社群的本质是连接呢?
举个例子:有一家实体水果店,老板跟我素不相识,我去他店里逛了一圈,老板跟我说啥啥好吃好甜,我就买了,这是一对一的影响,然后几次重复一样的动作,老板才跟我建立初步的连接,因为我觉得老板没有坑我,但如果老板有一次坑我,这个连接就不会建立,而且我还可能会跟家里人说这件事情,然后产生负面的裂变,这是传统实体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在产品体现价值以后才能建立信任的。
而通过社群来经营的水果店,只要这个群里面人多而且活跃,那么只要我进群就会建立一种暗示,而且是属于多对一的影响,在从老板的角度来看,一群人的生意总比一个人的生意来得重要,坑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坑人就等于坑自己,一群人所产生的负面裂变可以是毁灭性的,但如果老板能展示出一种诚信,一种信誉,就很容易建立一种IP形象,让多连接扭成一绳,这就是社群实体建立连接的过程,是一种先建立初步信任,再产生交易,产品的价值体现来加强信任。
社群的价值
社群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当然有啊,没有的话会火吗?会那么多人冲进来吗?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性对待,是不是每个人都搞清楚社群的核心呢?
我看90%都没有搞清楚,其实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但核心本质是不变的,例如互联网电商刚出来的时候,对传统实体的冲击,让多少老板出来骂马云,多少人质疑电商,没错,当年的电商腾飞的时候,一样有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前景,但就有一部分人在淘宝卖的东西是跟宣传相差甚远的,甚至有买手机的,最后发一盒废纸……
商业的核心本质其实是不分模式的,无论是传统实体还是今天的社群营销,很多大企业的核心理念都挂在大老板的办公室里面,什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共赢”、“厚德载物”等等,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叫做“利他”,什么是核心,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宗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英语多流利,成绩多牛逼,做人有问题就是不行,你赚多少钱开保时捷,道德有问题就是不行……
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立于“利益”二字,所有的商业谈判都是围绕“双赢”来展开,包括佛教里面提到的“自利利他”,无一不是这个“宗”。
这么来说,社群的价值也不可能离开这一点,也只有立于这一点,你才能往后面发展,那个顾客买水果不知道老板是赚钱的,但只要顾客心理觉得付出的跟得到的是对等的,才能成交,但在社群营销里面除了有利润还有一些额外的东西可以累积,而这些额外的东西的价值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超过单纯的金钱利益价值,从而牵引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做社群的价值,也是为什么社群火的原因。
在“质”与“量”之间的博弈,如何做好社群
很多人搞社群经常会以“建立了多少个群”、“群里人数突破多少人”为指标,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导
其实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于互联网项目都有一种感觉,大多不靠谱,新项目日新月异,大饼画得好画得大,但真正靠谱的项目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实干,这其实也是一种“大自然”的赏赐
社群也不例外,徒有“量”是虚无的,可以很快就打回原形,就好比多大的企业都要靠一层层的不断经营才能维持,“质”与“量”的连接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且也需要平衡
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一个标准,也可以是两个标准,但在社群营运里面要有个倾斜,必须偏向“质”,无论是社群自身的“质”,还是成员的“质”都要用心经营
社群自身的“质”,就是前面所讲的价值,你能为用户解决多少问题,直击多少痛点,为客户带来多少“利”
而成员的“质”是取决于什么呢?就是取决于群主跟成员或者成员之间接触的频率与深度,为什么很多社群要搞线下活动,就是为了这一点,拿一个实体母婴店来打比方,现在很多都会把社群作为工具来经营,而且不同领域的同区域社群应该多点联合搞线下活动,母婴店可以联合餐饮店搞野餐聚会,在社群里限额报名参加,费用AA制,大家带着家里小孩去玩,食品由餐饮店优惠形式提供,餐饮店核心人员甚至老板也可以参与,通过活动适当展示自己创业故事,或者育儿经验,与参与者互动建立初步关系,打造IP形象,而且活动结束以后群里肯定会有人发一些感谢之类的内容,这样就有效提升餐饮店的知名度和温度,母婴店通过这类活动更加拉近跟客户的距离,你想象一下,客户的小孩都认识了你,以后路过你店都会跟你打招呼,这种效果不言而喻,这就“质”,然而用这种“质”来影响的“量”才叫精准。
然而,对于“质”还要有约束,就是社群的规矩,特别是一些本地群,有时候因为关系比较密切,在群里打破了该有的分寸会有负面影响,所以必须丑话说在前,有个标准,万一有什么矛盾也方便化解。
社群的未来
只要有人,就有需求,就会产生连接,曾经的产品高高在上,供不应求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龙头在上游,今天龙头在下游,以前画个圈,人往里面跳,现在你要拿圈去圈人了,否则你就等着被人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