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

图片发自App

越是临近预产期,人会时常变得焦躁不安甚至于有些抑郁的潜质,既有对新生命来临的期待和幻想,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胆怯和未知,而这一切都会被一个词全部诠释且消化殆尽-妈妈。

从记事起很多小孩子咿呀学语时会学的前三个字或者词里一定会有mama的发音,这大致类似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吮吸功能,不必太多学习,而天生具备的才华。然而对于一个小朋友而言只是一句奶声奶气的呼唤,背后却是三个家庭的长久喜悦,一对父母的悄声期待,一个母亲的数月抗争。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或者对于一对父母的意义,除了是生命的延续,更多是爱情的具化,婚姻的粘合剂。得之不易,故而倍加珍惜。

其实每个小朋友的到来都是自私的,而这最深刻的体会者就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母亲。今天这些篇文章最初的原因就是前阵子看的那个纪录片《生门》,对于每一个母亲,每一次生育,每一次进产房,对她们而言,出来就是生门,出不来就是死门,而这生死之间却又没有太多明确的界限。纪录片的美在于还原事物最本真的样子,而妇产科又恰恰是见证所有人世间冷暖最直接的窥视镜,有为了生小孩借遍全村人的小凤一家,有鞋子跑开胶仍然奔走凑钱的尹娟公公,有为了拼个儿子而差点留在手术台上的夏锦菊,也有虽为脑瘫但仍然乐观生产的张颖,但同时还有身患精神类疾病育有双胞胎一胎已死腹中,但婆婆仍旧执意不顾产妇状态乞求医生剖腹生子的一家;执着于优生优育而来引产的萌萌一家……太多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像是万生像,又像是照妖镜,有的家庭为了一个小朋友的诞生几尽倾其所有,而有的家庭在金钱和小朋友之间权衡左右,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也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只是静静的去看,去感受,我曾以为自己会很怕生小孩,看着产科大夫毛艳红经历了8个多小时的艰难试产最终还是剖腹产,往返于楼道间那些待产妈妈艰难的踱步只为更好的顺产,每一步都会伴随着剧烈的宫缩和疼痛,但她们依旧前行。片子里最多的场景就是李家福主任从产床上剖腹出一个个浑身胎脂略有些发青的脐带仍和母亲相连的小家伙的镜头,那一刻似乎生命的意义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为了这个小家伙,多少母亲在进手术室前是带着赴死的决心和勇气,是面临着大出血和切除子宫的巨大风险,相比而言,疼痛都只是生产过程中最轻微的反应罢了。分娩室内是妈妈宝宝和生命的一场殊死较量,分娩室外则是丈夫、家人翘首期盼和惴惴不安,先出来的永远是小朋友们,她们的出现带来的是生的喜悦,而后出来的是母亲,她们带来的是抗争胜利以后的疲倦。

其实看完13集的《生门》感触还是非常多,生育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类特性,而作为新时代的新手爸妈在决定生育一个小朋友之前,很多准备是要提前做好,方可规避掉片子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当然作为纪录片,更多的只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例,更多的家庭和小朋友都是经历顺利生产而后幸福生活的,在这里就不做讨论。

物质基础。片子中很多家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能把生命和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同时也是无数人在面对和经历的,这倒不是说没钱连孩子都不能生,而是既然你决定要一个小朋友,或者有计划去生一个小家伙的话,一定的物质储备是必须要有的,社会的现实不是体现在生命垂危无人伸出援手,而是原本可以自己把它解决在摇篮里,为何非得把自己家小朋友的生命寄托在别人的施舍和怜悯中。既然都是成年人,理智战胜欲望,往往是一个有责任的成年人最基本的标志,否则即便是小朋友艰难出生了,未来的人生指向也会前途堪忧。

情感需求。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表现,往往是个体经过自身利弊分析以后而得出的结论,绝不是一时冲动。在面对妻子孕期或者待产过程中,丈夫的言行举止,往往反映了过去甚至未来这个家庭的幸福和融洽程度。如果给不了小朋友幸福,请不要带她来这个世界。片子中有产妇产后胎盘滞留体内而来做手术的产妇,小两口年龄不大,但小丈夫的悉心照料,无不羡煞旁人;还有备孕多年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孩子的家庭,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妻子在家养胎,收入不高,但却在小家伙在新生儿ICU住院期间总把一句“钱不是问题,不够了你要跟我说,我去交”挂在嘴边,并不富裕但却如此慷慨,是因为对这个小生命的期待和渴望之深,钱没有可以赚,但是孩子是缘分就得珍惜,加倍珍惜。比起这些,还有很多人生小孩只是为了拼个男孩,对于伤痕累累的子宫没有半点心疼,只是为了要个男孩而已;有艰难备孕后怀孕而小心翼翼保胎的,就有随心所欲年纪轻轻就来流产的,同样的小生命因为不一样的情感需求,而迎来不同的宿命。爱,会化解所有的疼痛和困难,只要你真心想要,时间总会给你。

做好准备,轻松心态,用爱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