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情绪该不该带回家 | 一个最具颠覆性的认知体验

原创: 橙全主笔团 橙全心理



已是午夜,周彬疲惫的从公司出来,开车在城市的深夜里急行,广播里传来《都市夜归人》的歌声。


周彬的思绪很纷乱,一会是客户的需求,领导的批评;一会是亏欠孩子的陪伴和妻子的抱怨,哪哪都需要处理,他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莫名的就烦躁起来。用力拍打了一下方向盘,仿佛是想把这些恼人的事儿从脑中拍出去,“怎么哪里都是麻烦!”。


车子到了家楼下的停车场,他在车里点了一根烟,给了自己十分钟冷静的时间。妻子又因为他下班晚生气了,他好累可是还要想着待会要怎么哄妻子。今天上司对他提的方案很不满意,限他三天之内提交一稿新的方案。


停车场的一支烟,仿佛可以给他暂时的停歇,而他需要尽快的调整自己,做回好员工,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


深夜加班周彬已经习惯,他不会因为需要加班烦躁或抱怨。真正困扰他的是因工作压力产生的情绪。这些情绪就像无数条丝线,围绕着越缠越多,让他无法正常的生活,无法轻快,积极的面对家人。


在这个节奏明快、人们上瘾于速度的时代,各式显性或隐性压力如影随形的盘踞在人们的肩头。以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看,大脑在应承过量的压力所做出的反应,是将过量的压力,压抑到潜意识中,并投射出各式的情绪。而平均占用人生三分之一的工作,便成了日常压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们的日常情绪源头。


我们面临事业带来的情绪,该如何处理呢?此时,有人认为工作与生活要切割开来,自己应该把工作中承受压力所投射出的情绪适当处理,不可以把情绪打包回家。也有人认为,一个人无法处理所有因压力投射出来的情绪,需要最亲密的伴侣成为分摊工作压力的载体,不然亲密伴侣的意义在哪呢?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01

以为把情绪都锁在办公室

实际上情绪成了我们的影子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几周之前,周彬就答应儿子去看他的羽毛球比赛,可到了比赛这天,周彬为难了。周一要去客户那提案的稿子,领导还是不太满意,要求再改。如果没能拿下这个客户,年终奖没了不说,职位能不能保得住也不好说。


但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想着好久没有一起出行的家人,周彬决定还是先去看儿子的比赛,等赛后再回公司加班。


本以为是双赢的事,可还是被他搞砸了:

在看比赛的过程中,周彬满脑子都是方案要怎么修改,儿子几次在赛场冲他挥手,他都没有注意到。


儿子最后输了比赛,跑过来哭鼻子,妻子哄了几句,儿子还是哭个不停,周彬这时忙着回公司,儿子却拉着他不放,他一时情绪没控制住,把儿子臭骂一顿。


妻子见周彬不情不愿的来,心不在焉的陪伴,最后还对儿子发火。妻子的火气也上来了,与周彬大吵一架。本是全家欢聚,结果却闹得不欢而散。




周彬想同时做个好员工,做个好爸爸,他尽量去平衡工作和孩子的需求。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为什么他没能做到呢?他错在了哪里?


可见,不把情绪带回家的选项是没意义的、是不可能的。人们时常想要用异化(Alienation)的方式,否认自己的一部分。什么是异化呢?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公司遭到主管怒斥,批评工作有巨大瑕疵。遭到批评后,我们心中会不由出现一种景象:可能在年底无法有年终奖金以及升迁机会,甚至可能会遭到解雇。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然而,下班回家后,伴侣在刷手机,孩子围着你问起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试着忘却工作被批评的焦虑、难过,再试着用温柔的态度请求伴侣放下手机处理家务,接着又试着耐心地处理孩子的问题。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但,真实的情景往往是对伴侣的怨怼以及对孩子的怒吼。


我们以为可以将上午的情绪锁在办公柜中,不打包带回家。我们也以为对伴侣的怨怼、孩子的怒吼是与工作情绪无关的。

实际上,就因我们总被告知要自己好好处理情绪、不带回家,我们的大脑就用狡讦的方式,把情绪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中,看似它们被留在了公司,但实际上成了我们的阴影悄悄地跟着我们回到了家里,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对伴侣与孩子的情绪释放,就是我们把阴影中的情绪,投射到了伴侣与孩子身上。引用《讨厌但不撕破脸,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中对心理投射的解释,就是:即当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想与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相同或类似时,尤其是不好的感觉会让当事人回溯起当时自己的感受,触碰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情绪,进而引发的情绪雪崩反应。我们以为情绪留在公司,但实际上它们却投射到了家人身上,而家人对自己情绪的反弹,又回头伤害了自己,只是我们没意识到,家庭中的摩擦,是来自工作事件的蝴蝶效应。 我们的情绪终究会被打包回家。差别在于,究竟是有意识的打包回家(主动带回家),还是无意识的打包回家(藉由潜意识的阴影带回家)。因此,对于工作情绪是否打包回家,我们别无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有意识地带着它们回家,抑或是丝毫不受控地无意识的带回家。

 02将情绪有意识地带回家是一门艺术

在此,鼓励大家将情绪有意识的打包带回家,避免造成无意识的宣泄而不自知。然而,如何将情绪有意识地带回家,却是一门亟需觉知与修养的艺术。因为从过去人们的经验来看,纵使主动将情绪带回家,想要伴侣一同分摊,往往与压抑不带回家的结果差异不大。伴侣可能无意愿分摊,这让我们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孤独与受伤,我们会受到第二重的打击。此时大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强烈情绪的自我侵害,便将孤单与受伤的感受否定掉,逃离这样的痛苦感觉,并将之投射到伴侣身上,成了对伴侣的愤怒。似乎与不将情绪带回家的结果大同小异,家庭还是因为工作上的情绪,遭到伤害。 提案终于完成了,周彬感觉自己有了一刻的喘息时间,他想和妻子好好谈谈。这次提案结束了,但是不久还会有下一次,他知道,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平淡日子中争吵的磋磨,磨着磨着感情就淡,真的有天不吵了,也许就要分了。他不想等无可挽回的时候后悔。 这天,周彬提前下班,跑去菜场买菜,在厨房忙了2个小时,一桌准备给妻子和儿子的晚饭终于搞定,就等着她们回来惊喜一下。结果等到快9点钟了,妻子和儿子都没回来,他终于忍不住打电话给妻子:

周彬:“你去哪了,怎么还不回家?” 妻子:“我们公司有活动。”周彬“儿子呢?”妻子:“儿子在我公司。”周彬:“你加班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妻子:“你加班不也从来不告诉我”周彬“……”

 本可以一家人温馨的夜晚,又以吵架告终。 如此来看,直接将情绪带回家与不带情绪回家都会给家庭带来伤害?那么,工作中的情绪到底该如何处理? 第一步:在我们分享任何刺激或激烈的事物前,先温柔的请求同意。越是涉及到潜意识阴影投射的事情,越是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学习与觉察。情绪的沟通与处理,往往是一个家庭是否能稳定维系的关键因子。在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对他人是富有刺激性的,伴侣可能也因自身工作的情绪缠身而缺乏意愿。因此,我们可以先温柔的询问伴侣的意愿:是否愿意倾听自己分享工作中的情绪。这时,有人会说:都是伴侣了,分享还需要先问意愿,干嘛那么客气?不过,往往我们认为伴侣的“应该”,这种理所当然的义务概念,会成为冲突的催化剂。因为伴侣盼望的不是义务的履行,而是温柔且充满爱的尊重。 第二步:不论伴侣是否同意,或是分享后是否认同,需要自己有高度的自我修养与对内觉察。 自从上次准备晚餐的缓和事件失败以后,周彬和妻子已经一周都没有说话了,两人陷入了冷战状态。周彬觉得自己工作忙,工作压力大,偶尔情绪不好,也是正常的,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么,为什么妻子就不能体谅一点呢?

妻子心里想“谁还没个工作,我也一样工作,我还要照顾儿子呢,你不能帮忙就算了,还添堵”。这仿佛是个没解的题,两个人都不知该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绪,消除对方的埋怨。 周彬的高中同学李翔是婚恋咨询师,刚好这周来出差,周彬决定约李翔见一面,让他帮自己分析分析。两人见面,周彬滔滔不绝的和李翔倾诉了2个多小时,说完感觉心理无比的畅爽。经过李翔分析,周彬一团乱麻的思路开始有了头绪。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和妻子彼此相爱,却总是相处不快。原因就是自己的对内觉察太少。  我们可能面临伴侣的拒绝,或是伴侣聆听后的不赞同。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触发大脑的投射机制,会将我们被拒绝或不被认可的挫败感,外加工作中的情绪,转化成强烈的愤怒,一并投射到伴侣身上,因此各式的冷热暴力应运而生。而伴侣也因我们的愤怒,建立自己的防御机制,后续面对我们的分享,也会选择退避三舍,更加深『工作情绪理应自己处理』的成见,这也逼使我们选择压抑它们。 所以,我们要有很强大的觉知,不把伴侣的拒绝与不认可当作工作情绪的延伸或投射的催化剂。当我们还无法做到面对拒绝与不认可时,我们可以先寻求其他管道,例如向亲近友人倾诉,或咨询专业的人士(公司内外皆可),寻成熟的对象分享,借以逐渐学习分享情绪过程中的觉察与修养。

 03接受情绪的分享伴侣与自己都需要足够成熟的内心

在与一个对象分享自己的观点与事情之前,是否准备好平静接纳各种后续可能性(不被认可、被拒绝)是我们是否足够成熟面对沟通的标的。然而,我们也要考量分享对象的成熟度,这里可以视为伴侣的成熟度。

伴侣是否足够成熟到有充分的同理心?是否足够成熟到真实倾听、理解而不是听而不闻?是否足够成熟到不将自身的日常情绪也参杂进沟通分享中?

倘若自己的评估是自己或是伴侣都还不够成熟,不建议一开始就将工作情绪带回家与伴侣分摊。 李翔的分析和鼓励,让周彬再次鼓起勇气和妻子敞开心扉沟通,这次他做好了心理准备,想着即使妻子态度不好,自己也要有耐心,多站在妻子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妻子说了什么过激的话,自己也不要立刻反击。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妻子细数周彬的种种劣迹:

“你总是说了不算,答应我和儿子的事,总是失约”“你说咱家这么多家务活,哪样是你做的?”“你……”

周彬还是恼了,但就在他冲口要反击的瞬间,他好像突然可以觉察到那个委屈的自己,这种觉察,让他的话停在了口中。他突然有种惊喜感,为自己瞬间的自我觉察感到惊喜,这种没有被情绪左右,自控力还在的感觉真好。他不想用语言攻击妻子了,他只想要把这种内心成长与成熟的感觉分享给妻子。 专注觉察自己的情绪投射,并清楚不将他人的情绪当作针对自己的情绪,是逐渐成熟的必要能力。内心的成熟如何培养呢?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理论给我们了一盏明灯。我们如何清楚地将不同压力造成的情绪分辨出来,且尝试不压抑?因为压抑势必产生投射,投射出的强烈情绪,将会反击到自己身上,进而造成家庭的伤害。精神分析学派之父弗洛伊德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和内在个人的,而不是心理间和人际间的。精神分析学派之父弗洛伊德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和内在个人的,而不是心理间和人际间的。因此,是我们的事件刺激了伴侣内在自我的不良感受,我们在工作中发生的种种,让伴侣回忆起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而不是我们行为本身对伴侣造成了伤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的分享不被认同时会产生情绪,我们并非被伴侣的不认可本身伤害,唤起过去自己不被认可的痛苦(被主管批评、不认可的感受),此时若不加以觉察,并不愿意感受这股痛苦,我们便会试图将情绪投射出去,形成强烈的怨恨,认为是伴侣的过错,并开始细究伴侣的罪行。大脑巧妙的将我们的情绪焦点移接到了伴侣身上,看似逃离了自身难受的感受,但同时也铸下了伤害家庭的后果。 如何破解情绪的转移呢?《你只懂得如何优秀,却不明白如何去爱》中也曾阐释过容纳情绪的两个步骤: ①识别:如果你想被亲密,你就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表达情绪。如果你想让人跟你亲密,你就要学会识别他人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 ②消化:当情绪被识别后,你就要为让别人消化或消化别人的情绪做点工作了。可见,在自我催熟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中分享,这样的分享会产生真实的连结。毕竟我们待在家庭中的时间可能是工作以外,人生另外的三分之二,与伴侣的真实连结是稳定的家庭支持根基。也能帮助自我维持情绪的稳定平和。周彬和妻子虽然还偶有争吵,但数量在慢慢减少,激烈程度也在慢慢下降。周彬的工作依旧是高压、忙碌,唯一不同的是他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情绪,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引爆点,学会了控制被情绪所牵引的行为。妻子也发生了改变,在周彬看来,妻子的包容性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温柔了。这是他们的内心一起成长了,心灵的成熟带来了行为的改变。给予最亲近的人温柔和尊重,深刻了解与倾力觉察自己的情绪、不把他人的情绪当作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大量耐心和时间。但当有一天,我们有信心平和的与伴侣分享情绪、沟通情绪,除了能与伴侣的关系更加亲近,还可以快速、有效地排解工作压力,而这将会给事业与家庭带来源源不绝的正向循环! 


橙全主笔团

李品毅| 流浪于英国的台湾人,对东方哲学与西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的浪人,热爱生命与世界。 

胡可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无论生活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交加,前行的路上,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伴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情绪该不该带回家 | 一个最具颠覆性的认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