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不对等的。老实的杜甫一生把李白当作偶像,同时也当成可以心灵互通的挚爱,可是李白并不这样认为,他基本上把杜甫当作早年相遇的一位过客罢了。两人相识相交的过程是这样的: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那年杜甫还在洛阳给富人做幕宾,当年3月,李白离开朝廷,4月途经洛阳时两位诗人相见,之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共同游历山东各地(中间还有另一位诗人高适),沿途他们同吃同住,一边游历,一边赋诗作歌,亲如手足。但是两人山东一别之后,李白和杜甫一生再也没有相见。李白决定相忘于江湖,杜甫却念兹在兹,思念不已。因为根据李杜二人现存的诗作统计:杜甫现存的1440余首诗中,有15首是写给李白的,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诗中提到李白的有五首;而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中(略少于杜甫),但仅有四首是有关杜甫的诗。

(李白和杜甫的交往)

艰难苦恨(我以为这四个字形容杜甫的一生很合适,他是真正的“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的诗人)的杜甫到了晚年还写了十多首诗怀念跟李白曾经的友谊,仅从诗题来看,就有《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近无李白消息)》、《春日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感情真挚跃于纸面,像一位多年的老友的怀念。李白呢,据说李白晚年有一首怀念或提及杜甫的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作品,只是散佚了),就算有,也是极少的创作量,感情外露的李白如果真的想念杜甫,他不会只用一首诗怀念杜甫。数据最有说服力,显然,杜甫对于这段友谊投入的更多,跟他相比,李白“薄情”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老杜怀念李白的诗《不见》,全诗如下:

(李白杜甫在山东的分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刚刚客居成都不久,这时候的杜甫,生活才刚刚稳定下来,连草堂的建筑费和生活资料也是跟朋友不断讨来的,自己的茅屋也常常因为风雨吹破,但就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下的杜甫,辗转得悉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获释,李白当时因为在安史之乱末期站错了队伍,在复杂的局面之下,一些人叫嚷着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但总算平安获释了,杜甫一心的关切,于是有了此诗。

自745年两人在兖州分手,李杜二人已经有15年没有见面了。这的确是足够“久”了。开篇的第一句,如果写成久不见李生,是平铺直叙,而老杜不这样写,他把“久”字放在了最后,这一倒装句强调,突出了时间之长。李白的“狂”,是他自己说的,他说“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杜甫真的懂得李白,他知道李白的“狂”也只是“佯狂”,他只是借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不得不“佯狂”,这是李白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也正是李白的悲哀。

(李白与杜甫)

颔联的“皆欲杀”和“独怜才”,正是杜甫跟天下人的态度的对立,杜甫怜李白的才,当然不只是怜李白的诗才,更多的是李白未得施展的政治才能。在这一点上,杜甫是跟他相通的,杜甫的“左拾遗”虽然是个很重要的官职,但实质上,杜甫却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报国机会,因此,杜甫的失落、失意跟李白是相通的。

杜甫跟李白都是一离长安再不归来的清高人,在那个时代,他们都不能既清醒又安安稳稳地活着,他们注定要吃苦,也注定不得意,注定不能腾达。因此,杜甫成了那位以怀念好友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人,他是这样的性格内向的人,李白不这样,他外向旷达,他的方法是纵情诗酒,寻仙访道,游历名山大川。

(雕塑:李白和杜甫)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李白一生的写照,一生纵意诗酒,一生飘零江湖,李白的人生,是诗意满满的一生,也是飘摇悲歌的一生,这其实也是杜甫的一生,只不过他不像李白那样潇洒,他既写李白的不幸,也写自己的不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时代的悲剧,只不过,这两位挚友,是悲剧中较为显眼的角色。当然,老杜在记叙李白的一生时,他也显露了自己对挚友的绵绵思念。因此,他在末句又劝李白,“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如果你老了,就回老家吧,这里是你年少时读书的地方(匡山)。杜甫在李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所以他感同身受,李白比杜甫要大12岁,这在那个时代,算是一辈人的差距,李白并不知道在遥远的成都,一个比自己小一辈的人与自己灵犀相通,他仍然在江湖游荡……因此,杜甫写诗怀念李白,劝他回归平静的生活,李白却没有写诗怀念杜甫,他们的友谊并不对等,对于李白,杜甫在仰望的同时还引为心灵挚爱,而对于李白,杜甫只是那位曾经在山东道上共同醉过、乐过的一位诗友,或许曾经心灵相通,但也只是曾经,杜甫在李白的生命里,杜甫毕竟仍是过客。

或许,李白在人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他是神仙。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闲读:“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