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珍爱自己,亦能爱人——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年少时,以为爱就要山崩地裂,电石火光,可以为你生,可以为你死。左顾右盼,利弊权衡是为人所不耻的,是不配称作为真正的爱的。

人到中年,工作,家庭,人际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爱在柴米油盐,家庭琐事中被压缩,变得柔和了许多。所以理想的爱被重新定义他(她)顾家(工作之余照顾对方和家人),有责任感(挣钱养家或能照顾孩子老人或帮助处理各种关系)

图片发自App

爱是一种关系。纵观不同阶段对爱的期许和定义,这段定位中单纯看到的是我或者是他,而不是我们。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你爱我,所以你要为我或者家庭付出~~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为爱做了全新的解读,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究其本质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自我成长,自我拓展,自我心智的不断成熟,之后才是你与我的共同进步。爱是爱自己也爱他人,爱自己与爱别人从来不相悖,自我的完善才能促进对方的成长和心智成熟。这份爱虽然少了"激情"但更持久,彼此更富有吸引力。

从这个角度说,依赖性的爱,通常表现为我离不开他,我爱他,离开他我会死,这不是爱,只是一种寄生关系,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当对方离开自己,就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很快你会发现,这些人大部分人会很快又找到一个新的依赖者,他们甚至不在乎依赖的是谁,只要能够源源不断的索取就够了。自我牺牲的爱,同样不是爱。他们为家庭奉献了很多,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降低自己的尊严也在所不惜。旁人称她们为贤妻良母(父),社会给予她们很高的声誉。这种爱一厢情愿,自我牺牲,实质上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是施爱者这一形象的需要,对对方可能是一种压力甚至是枷锁,不合理的给予阻碍了双方关系的健康发现,没有考虑对方的心智成熟。

图片发自App

爱是一种能力。爱要给予,前提是获得,内心充盈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所以我很赞同一种说法——爱是满溢。内心缺乏爱,就没有能力去给予。只有自身有爱充盈,才能充分的投入爱,给予爱,即使几经磨难,任然不屈不挠,依旧相信爱,有能力爱。爱的获得童年时期的亲情关系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宇宙和生存法则,母亲温柔的目光,温暖的怀抱就是世界的映射,父亲的担当和勇敢就是世界应有的品格。假如我们从小在不稳定的情感关系中,内心就回缺乏安全感,不仅时刻担心遭到遗弃,而且感觉前途渺茫,心智就永远不可能达到成熟。成年后言行过于拘谨、伪装、不会在外人面前哭泣、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社交恐惧症、害怕亲密关系、性冷淡...这一切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背后的隐喻是我不能投入,我要提高警惕,防止别人给我带来伤害。我要在你先抛弃我之前抛弃你。幼时的环境没有得到完全爱的承诺,成年后心智也会停留在幼时。有些人很幸运,在成年后能够有机会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而更多的人一生都在童年的隐形映射下生活。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图片发自App

爱是付诸行动。在爱的认知和行为中,应该是高度统一的,知行合一是浑然一体的。爱的意愿不能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真正的爱是行动,爱一个人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当然,在付出爱的时候,要基于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付出,要是自愿而主动的选择,这要是他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否则,又会陷入"我是为你好","你是不是不爱我"这样的限制自我和他人发现的循环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珍爱自己,亦能爱人——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