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自律,就想到自己每年的愿望清单,最容易做的就是跑步打卡之类。每日坚持,好像走向了自律之路,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然而,真正的自律就是这些吗?不对吧,每天肚子饿了也要坚持吃饭,能叫自律吗?
有的人喜欢读书,每日坚持,不需要任何心里暗示或外在的约束。读书只是很自然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不费力不痛苦,非常享受。
从外表上看,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必须要通过自律来更好地完成,而有的人却只是一个简单的习惯,所以,不能完全用事件来定义自律与否。
一
我认识一位跑步教练,为了提升自己的速度,突破瓶颈,每天必须早起跑步训练。除了不能熬夜,不能睡懒觉外,他还要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拿出所有的时间精力去学习运动理论,加强康复、营养方面的自我管理。
一切违背“提升速度”的干扰事项都被他排除在外,为此,他真的非常付出。在聚会餐桌上,他从不端杯,从不贪嘴。即便是春节期间,依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训练。
自律不是目的,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得有利于自己的提升才是。
因为有了目标,为了改变或提升自己,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形成自己做这件事情的逻辑,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进化所必须的体系,支撑这个体系的,其背后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
自律,就是去坚持、践行这些原则,保证进化所必须的体系正常运作,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重新定义自律:
自律是一种终极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没有外界驱动的情况下,为了达到目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二
在中国能称为圣人的,一直有个说法,叫做二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虽然只是半个圣人,那也是后人对他非常了不起的评价。
曾国藩,出身和资质并非一等,但是他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每日精进。坚持读书、练字和学习,并把自己的反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供人传阅,如此开放,足见他的榜样意识——自己的言行是否被他人称道。
正是他长期坚持修身养性,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待人接物也更加宽厚周到,做事越来越具有恒心与毅力。
因为自律,他在治学、齐家、为官等很多领域越来越纯粹,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相比其他人总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一些。一代名臣曾国藩,终被后人尊为圣贤。
这样的例子当然很多,但凡有些作为的人,都有超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从中可以总结出决定自律的两大因素,得出一个重要的公式:自律=人生目标+知行合一
只有目标清晰的人,才能够自律。
自律不是每天重复去做一些事情,而是要找到一个终身可以奉行的目标,大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与践行,是可以作为墓志铭刻到墓碑上的。
知行合一是自律前题,也是一项原则,坚持知行合一,本身也是自律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修身原则,叫君子慎独。只有独处守心、慎独,方能表里如一。
自律,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不需要要监督,自控力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这就是知行合一。
很多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依然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遵守时间等等,都会被认为是一个自律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
自律会不会约束天性?
从本质上看,自律的人其实是在履行自己的原则,自然而然地在选择YES。
自律的人要求自己说了算,追求的是YES,所做的也是YES,所以也决不会把拒绝NO当作很艰难痛苦的事情。
而在外人看来,一个人要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艰难中说NO,是很不容易的事。
认知决定你的选择,也决定你对什么说YES的自由感。
自己说了算的自律,就是一种最大的自由。
KEEP君有句名言:自律给我自由!
自律这条路,其实是一条一个人走的路。别人的陪伴也好,榜样的参照也好,都不能替代必须决心要走下去的理由。
自律当然能够获得一些赞美,这种回馈有利于形成正向力量激发你不断追求更好。但这仍然不是你自律的理由,你也不可能为了虚荣而自律。
你能够比大多数人更理性地执行自己所做的决定,更好地控制自己负面的情绪、消极的行为以及不良的欲望。拥有这种自制力的人,其实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也知道自己如何选择。
所以,自律最终要面对的问题是:
你为何要自律?你要去到哪里?你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