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社会情感 | 读《儿童教育心理学》之一

一.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

同一个家庭上同一所学校的两个兄弟,父母也平等对待,但两兄弟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一个积极乐观、追求上进。另一个却消极悲观、厌学逃学。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所面临的问题和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得指责和让他向榜样学习。

二.问题儿童的三类基本处境:1.生来就衰弱或器官缺陷 2.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3.从小被宠坏  这些处境对儿童造成过度的自卑感和膨胀的野心。

阿德勒在实践上发现,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属于其中之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所以,人有自卑心理和追求优越心理(野心)是正常的。只有过度自卑或过度的野心才有问题。

三.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人的本性是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攀登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脆弱感、嫉妒心恰是追求卓越而来。

四.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雄心过重则会带来紧张心理,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不足则是在追求优越感时受挫。

对雄心过重或雄心不足的孩子都需要关心和理解,而不是打击挖苦。

除智障儿童外的所有孩子都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学校要做的仅仅是克服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以分数、金钱等结果来衡量一个人。其实,人的勇敢、坚忍和自信更重要。

五.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如果孩子真得发生改变,那也只是因为他的处境发生了变化。这个孩子意外地取得了某项成功,或者原来严厉的教师不再教他,新来的教师比较温和,同时又理解他。

惩罚没有用,鼓励为主。

六.每个小孩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胆小怯懦。他越是强烈地感到自己矮小微弱,就越是努力追求比别人多,比别人强。他追求别人的认可又多了一份动力。

他们说话时,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实际上都是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可。原来如此!

作为父母或教师,应该对儿童多认可。这样,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了,才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

七.教育者要培养孩子建立符合社会利益的社会情感,即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

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生活,特别是普通人。

八.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道德的法官来审判儿童,而要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或治疗他们的医师。

对儿童来说,父母和老师是相对强势的,孩子是相对弱势的。能意识到这一点,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法官,孩子才会说出心理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心理&社会情感 | 读《儿童教育心理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