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 硷脚

墙体下层就是硷脚

1935年《清河县志》中说--因地质斥卤,屋墙怕硷,筑墙者类以硷草隔之,故屋墙基曰硷脚,这个是“硷脚”一词的来源。

2021年6月拍摄

鲁西南处于平原地域,盐碱性质的黄土比较多。以前农村比较穷,盖房屋时的墙一般是用黄土打夯成墙,叫“干打墙”,或者是用黄土加入一些麦秸或豆秸和成泥,用泥叉挑泥垒成墙,叫“草泥墙”。由于直接在用夯夯实的地面作为墙基,会使地面返潮,侵蚀墙体,并形成一些白色的“碱”,挂在墙角上,因此,当地人就对墙基进行加固。当黄土烧成砖出现后,在筑房屋墙时,会将墙基夯实,再铺上一层青砖或红砖,有平着铺一层砖的,有将砖立起来铺一层,这样的墙基叫“ 硷脚”,且称为“一 硷一台墙”。若在此基础上砌三层砖墙,称为“一 硷三台墙”;砌五层砖墙,称为“一 硷五台墙”。若硷脚用三层砖砌成、在砌三层或五层砖墙,就称为“三硷三台墙”或“三硷五台墙”。若在硷脚上将砖墙一直砌到窗台的地方,就叫“腰子墙”;若整个墙体都用砖砌成,就叫“红砖到顶墙”。砖泥混合的墙,一般是在砌好的砖墙铺一层豆秸,在豆秸上再挑泥垒墙”。用砖砌成的硷脚比直接在地面上垒墙,墙体碱化侵蚀相对轻一些。

2021年6月拍摄

上述中的“硷脚”的“硷”字,《新华字典》给出的意思是“同‘碱’”。本文只表述鲁西南方言中的上述“硷脚”一词,其他“碱”的意思不再叙述了,只附加一句《汉语词典》中“石碱”的解释是“石鹼(‘碱’的异体字)。【本草】出山東濟寧諸處,土人採蒿蓼之屬,掘坎浸水,漉起爆乾,燒灰,以原水淋汁,入粉麪汁內,久則凝如石,可澣衣,狀類鹼,故亦得鹼名”,供大家了解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 硷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