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32岁+1天

惴惴不安,年轮圈上从此又多了一圈儿。

《老友记》里,瑞秋三十岁生日那天,和大伙儿一起盘算自己的未来计划:

“我想要在35前生下第一个孩子,那就意味着34岁时得怀孕,怀孕前应该至少和伴侣结婚一年了,那也就是说33岁要结婚——还有整整3年呢!”

转念一想又不对,“但我起码得花上一年半的时间来策划我的婚礼,在那之前最好已经和我的未婚夫谈了一年半载的,有足够的了解,那就意味着——我这会儿应该已经遇到那个人了?……”

情绪瞬间多云转阴,回转身的当下就和年轻6岁的小鲜肉分手了。

以前看到这样的桥段,笑笑也就过去了,不太能理解这种焦虑:5年以后的事情,对十几二十岁的人来说,仿佛远在天边一样,有什么好多想的?未来可能性有那么多,计划赶得上变化吗?

现在不一样,越看越明白。三十以后的人生,可能性急剧缩窄。除非刻意做点什么,否则别说五年十年,很有可能余生是什么样,基本都能看得大差不差。

就像被架着上了一座马车。以前天天嚷嚷着快点跑、跑快点,可惜马车夫不理你,兀自慢悠悠地晃晃荡荡。结果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车夫一鞭子下去,这马突然撒开了腿就往前奔,你发现自己差点跟不上节奏,“太快了太快了”,你又开始抱怨。

到底是在哪个瞬间完成了这个由慢变快的交接,谁也不知道。

有人要问了,一眼看得到头没什么问题啊,未来稳定而可预期不好吗?

好是好,但问题是,稳定在限制了人生下行可能性的同时(这一点深受长辈青睐),也抹杀了上升的空间。

更大的问题在于,你所认为的稳定可预期,是否真的能如你所愿?

人生就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没有什么选择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得到什么,就一定会付出什么。这很公平。

过去一年,铺天盖地的人喊着“冬天来了”,仿佛哪个行业都在经历寒冬。当然,也不乏脑子灵活的,抓住机会贩卖焦虑。

内心被恐惧和焦虑挟持的时候,双眼就很难看得清楚。

这种时候,还是要找个方法让自己沉淀下来。而我选择阅读、记录、分享,就是为了在生活的这架马车携着我滚滚向前的同时,给自己保留一个小小的角落。

最近很意外的是,收到一些老朋友给我留言、消息,和我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点欣慰,还是有那么些人想要再折腾一下的。

不为别的,就为了看不到的可能性,哪怕试一下错也愿意。

我想对这些朋友说,谢谢,加油。

谢谢——有你们在,加油——我也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32岁+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