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无法和亲密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日更第223天

我们在和亲密的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口是心非,口不对心,让对方常常陷于迷雾当中,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了两人沟通的难度……为什么会这样?

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懦弱的,不被认可的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所以,我们的父母经常会否认、忽略甚至攻击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他们会说:“别高兴的太早,比你厉害的人多得去了”;

当我们伤心的时候,他们会说:“怎么这么没用,一点事情都承受不了”;

当我们哭泣的时候,他们会说:“不准哭,男儿有泪不轻弹”。

这些教育使得我们从来不敢直面地看待我们的情绪,通常会把它们压制在潜意识当中,当成是羞耻的一种东西。

在我们长大后,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也依然沿用着旧时的方式,一方面,在长久的压抑中,我们已经很难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害怕一旦表达自己的情绪,会被对方耻笑、甚至作为他人攻击自己的工具。

于是,亲密关系很容易就变了一个“我猜你,你猜我”的游戏。

期望:是通往地狱的大门

表达情绪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满足。但这种需求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采取各种明说暗示来让对方知道。比如用肢体语言,不说话加点难看的脸色,或者冷冰冰的语气,夹杂着适当的受伤和无奈。再直白一点就是跟对方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怎么怎么样。”

如果对方对我们说:“你有什么需求,有什么话就直接告诉我,好吗?”

放心,他是不会得到答案的,他能做的只有不停地猜猜猜,直到猜到答案,并且加以行动,否则,他会永远得不到安宁。

这也是我们的一种防御机制,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绪,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方,需要他人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我们也害怕对方因此而做出自己无法预测的反应,害怕受伤,所以选择逃避,迂回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因而形成阻碍我们沟通的屏障。

我们需要一个人这种体验要追溯到我们的婴儿时代。那个时候,我们是无力的、弱小的,需要妈妈来满足我们一切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这个小生命便会产生毁灭性的体验。为了避免这种毁灭性的体验,婴儿就会发展出另一种能力:不让自己觉得妈妈很重要,来逃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痛苦。

在成长的过程的人际交往中,也许会碰到被人伤害、期骗等等的状况,于是我们便更加印证的小时候的这种创伤的体验,我们就会避免对他人产生需求,以防止自己会被伤害和得不到回应的痛苦。所以在亲密关系中,许多需求通常被隐藏在外在的抱怨,猜忌当中。

那该如何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情绪?

从父母和解。明白父母当时教给我们的,限制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所造就,没有对与错。父母已尽自己的能力学识给予我们最宽大的爱。我们小时候无法掌控的事情,长大后需要为自己负起全责。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也会对父母有更深的理解和宽容。

结合前两篇文章《如何向恋爱中的对方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优雅表达负面情绪的三个步骤》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

培养与伴侣之间的信任度,多创造一些安全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跟眼前这个人的表达的安全的,是不会被攻击的,我们就会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ForeverLove_1999(萧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无法和亲密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