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图片发自App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评析】

这里,孔子与子贡谈论的是“管仲不死君难'是否为仁。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甚至连忠臣也算不上。但是孔子并不这样看,他说管仲虽然没有为国君而死,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让社会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不仅如此,管仲的恩德还泽被后世。如果管仲当时追随公子纠死掉了,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对召忽的死并未加以贬斥,当然也没有说死于君难就值得赞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个人生也好,死也好,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如何使这种选择更富有意义,更有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有的人活着,为非作歹,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价值,死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还有些人他们可能选择了生,也可能选择了死,但是无论他们作何选择,其生命都更具有价值。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生与死还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呢?

不论我们如何选择,不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都要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能为人民、为社会做些什么,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宪问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