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大师的设计法则 NO.1 “80/20法则”

我们今天开始进入第1条法则的学习。

即,如上图所示,20和80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的杠杆。

这是什么意思呢?

相信几乎每个设计师或非设计师几乎都听过二八定律。

没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80/20法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八定律。

然而,二八定律,你知道了它的内容,真的了解了它的用法吗?

首先必须得先介绍一下《设计的125条通用法则》这本书,这是由三位设计大师共同整合编著,他们分别是威廉·立德威尔(William Lidwell)、克里蒂娜·霍顿(Kritina Holden)、吉尔·巴特勒(Jill Butler)。

他们是谁呢?

威廉·立德威尔(William Lidwell)

设计师、作家。

在互动和产品设计方面拥有超过25年经验的咨询师。

曾在美国休斯顿大学教授互动和工业设计。

在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教授用户界面和教学设计。

另著有《解构产品设计》和《卓越管理准则》。

克里蒂娜·霍顿(Kritina Holden)

洛克希德·马丁太空运营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人为因素专家,负责对空间环境的HCI主题进行应用研究。

曾担任BMC软件公司的首席产品可用性工程师,

撰写了大量人机交互和人类绩效领域的指南性文本。

吉尔·巴特勒(Jill Butler)

本质创造者设计工作室(Stuff Creators Design Studio)创始人兼总裁。

是一名获奖无数的平面设计师。

并在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网站设计、多媒体设计及插画方面经验丰富。

曾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和金武德社区大学教授设计、排版和字体设计等课程。

那这些法则是他们提出来的吗?

答案是:不是。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这三位设计大师只是这些法则的搬运工,他们学习了法则,并将其整合在一起,以方便大家方便查找、学习和理解使用。

这意味着它们真正的作者是:

人类设计史上、艺术史或者别的诸如经济史等等,各类学科中的翘楚,他们可能是某类学科或科学的代表人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从今天开始,我们即将学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去感受大师们的智慧,去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去感受设计、理解设计,去设计。

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设计,到今天你是否还以为设计只是离我们很遥远的高大上的东西?不。设计是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的东西,你的餐桌,沙发,椅子,厨房,书桌,书……可以说没有一样东西离开了设计而存在。

干货来啦!

NO.1  80/20法则

也称为怕列托法则、朱兰法则、关键少数与次要多数法则。这项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列多.怕列托首先发现,“意大利80%的财富集中掌握在20%的人手里”。

法则表示:

在所有大型系统中,大部分的性能由少数几项关键因素决定。即,在所有大型系统中,高达80%的效果由仅占20%的关键因素决定的。80/20法则适用于所有大型系统:经济、管理、用户界面设计、质量监控和工程等。确切的百分比并非重点。在实际测量中,关键变量所占的比重为10%—30%不等。该法则的适用于很多系统,但对于一些变量受到很多微小、互不相关的事物影响的系统而言,这一法则并不适用,例如一大群人使用的各种系统。

80/20法则的应用案例举例:

    80%的产品只用到了20%的功能。

    80%的城市交通集中在20%的道路上。

    80%的公司收益来自于20%的产品。

    20%的人口创造了80%的发明。

    80%的进步来源于20%的努力。

    80%的差错来自于20%的零件。

80/20法则能让资源整合,从而是设计达到最大效率。

例如:

当客户使用一件产品时,80%的时间集中在该产品20%的主要功能上,那么我们的设计和检测就应该在这些关键功能上。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剩余的80%非关键功能,那么不但会很浪费时间,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设计中的元素并非一律平等。我们要利用80/20法则来评估系统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价值,确定重新设计与优化的范围,从而让资源有效地集中。应该尽量减少80%的非关键功能,甚至可以把它们从系统中移除。如果时间和资源有限,就不要改进或优化非关键性的80%,因为投入越多的努力,回报却往往越少,这其中有机会成本。

好了,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在结束之前,各位看官请用心思考一下,一个看似简单的二八定律为何能成为跨界通用的设计法则?一个最初从经济学上发现的客观现象,怎么就成为设计法则?

难道是因为它简单吗?当然不是。

此刻请认真回顾上述举例,再回顾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你是否看到了这条法则的无处不在?它让你成功,让你失败了吗?

若有任何感触和想法,可留意讨论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顶尖大师的设计法则 NO.1 “80/20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