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47岁女子手抖个不停,连写字喝水都困难,但一喝小酒就不抖了

在北京满堂红诊所,话还没说出口,47岁的阿芳(化名)就忍不住红了眼圈:她是一家公司的中层领导,从去年开始,不由自主的震颤在她身上就愈发严重,甚至写字、喝水都难以完成,这让她不愿在公开场合讲话,更不愿参加同事聚餐。她担心一不留神就露出自己的“怪异”。

其实,阿芳是得了一种叫“特发性震颤”的病。这种病在我国,普通人中有0.3-1.7%的发病率。因为有6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所以一人震颤,全家要当心!

写字喝水都难以完成

阿芳的颤抖症状早在5年前就出现了。当时,她的上级领导刚换,结果她发现自己在和陌生的领导吃饭时,右手不听使唤地不停抖。

“开始没那么严重,忍一忍也就过去了。”阿芳说,随着病情进展,右手的震颤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做一些精细动作时,如穿针引线、绑鞋带、系扣子等。而最近,她连握笔写字都难以完成,简单地拿起杯子喝水的动作也抖个不停。

而且她还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自己一旦喝酒,症状就会相应减轻。于是在参加社交活动时,她常常会刻意事先喝些酒。

“有一次连夜加班太累了,我清早在单位食堂,用勺子舀糖放入豆浆里,结果不到10厘米的距离,却把糖全撒在了地上。”阿芳说,因为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颤抖,她有训练使用左手,但左手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伴随着头也会不受控制地抖,这让她时常陷入恐惧和焦虑,很多事情都尽量避免去做。

“看过一些医生,开始说是癫痫,但吃药一点效果也没有。”阿芳去医院做了头部核磁共振,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抖起来和控制不让它抖的时候,头部会特别难受。脑袋常常发紧,感觉像心脏一样在跳动。”

辗转几家医院后,阿芳选择来到北京满堂红中医,北京满堂红诊所主治医师张志忠医师接诊了她。经过一系列检查,阿芳被确诊为——“特发性震颤”。

6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

张志忠大夫介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神经传导障碍疾病 。其中,6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特发性震颤有时又被称为“遗传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累及头部和上肢,下肢受累较少见。一般双侧肢体的震颤基本对称,但少数患者单侧肢体症状更重。也有些患者的震颤会累及下颌、舌头、喉部,表现为声音发颤,口齿欠清。

“它是一种良性震颤,对于人体的伤害比较小,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不用治了,如果不加控制,病情可能会恶化。”张志忠大夫介绍,特发性震颤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不断攀升。

年轻人的发病率可能不足1%,但是超过35岁以后,其发病率可以提高到4%,到50岁以后可达到5.5%。据调查综合数据来说,其发病年龄平均为37-47岁。而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慢慢增加,而且特发性震颤到了一定年龄,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4倍。

作为一个慢性的、时间跨度非常大的疾病,特发性震颤的病情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通常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发病,在发病10-20年才会影响精细的活动,再过6-10年才会达到高峰、真正影响生活。

张志忠大夫提到,特发性震颤的具体病因以及发病机理目前还在争论中,但初步认为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神经元老化而引起功能异常;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脑部神经元病变。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

“由于人们对此病认识不足,对于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诊断率并不高,生活中好多人还常常把它和帕金森病混淆。这两类疾病使用的药物完全不同,一定要加以区分。”袁圆表示,具体区别参见下列表格:

大夫建议,一些患有特发性震颤的患,者如果症状轻微则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特发性震颤使其难以工作或进行日常活动,还是要尽快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特发性震颤患者要特别注意:

1. 避免摄入咖啡因

咖啡因和其他兴奋剂会加重震颤。

2. 谨慎饮酒

虽然喝酒后震颤会略有改善,但是一旦酒劲过去,震颤往往会加重。

3. 学会放松

压力和焦虑往往使震颤更加严重,冥想或按摩等放松方式可以缓解震颤,改善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

4. 积极运动

运动时,要选择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如借助器械锻炼臂力,多走走弯曲的石子路,对于延缓运动功能下降非常好。

5. 大胆倾吐

公开讲话时,不遮遮掩,大胆告诉他人你生病了;如果颤抖的手已经影响工作,尝试使用语音识别软件或训练不太颤抖的另一只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奇!47岁女子手抖个不停,连写字喝水都困难,但一喝小酒就不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