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卑的夹缝中向上生长

说起自卑,可能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感觉,在人的一生中,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交际圈子的不同,自卑会伴随我们一生。比如,小学的时候,看到别人拿的精致的文具,而自己没有,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上了初中,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学生的喜爱,就会有深深的自卑;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一直没有起色,干什么都处处碰壁,和那些具有家庭背景的同事相比,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此看来,自卑就像是我们的影子,一直和我们自己在一起。

一、那么,自卑到底是什么?阿德勒提出自卑是人格形成的内驱力,是让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人深层次的心理动力。这种自卑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和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不如他人的心理,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来源于对生命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也就是无能感。人生而不会完美,存在智力的差异,身体的局限,相貌的不同,能力的强弱等等造成一种自卑,但是这种自卑又会成为一种超越,实现人生有限性的大突破。郝晓东老师说:“自卑与超越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正确对待,自卑就会成为追求优秀、激励奋斗的驱动力;如果错误理解,自卑就会成为阻碍生命成长发展的绊脚石。”由此看来,自卑并不可怕,就看每个人如何认识自卑,让自卑发生怎样的作用。

二、自卑是如何产生的?引发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当一个人心里体会到个人的无力、无能的有限感时,就会产生自卑感。就如郝晓东老师说的:“引发自卑的不是事实,而是个体对事实的感觉或者看法。”比如:先天的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竞争和压力、负面的教育效果等等,都会影响到个体对事实的看法。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他曾追求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因为太笨拙,没有成功,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轻时曾非常自卑。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女同学说话!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一直占据着他的心灵。

三、自卑情结的伤害。自卑是心理现象,而自卑情结就是心理问题。阿德勒说:“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会是心理问题。”“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自卑可以促进自我提升,实现超越自己。但是自卑情结却会让情况更糟,不但不会实现个体的超越,反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我的儿子身上,就有这样的例子。记得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非常喜欢画画,假期地时候,我给他报了一个美术班,起初孩子坚持去上课,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说什么也不想去美术班,耐心地询问后,才对我说:“老师说我画的一点也不像,我不想画了。”听到儿子的话,我的心里一阵酸痛。从那以后,他就不喜欢画画了,每次我鼓励他画,而且一直引导他只要画出自己心中的样子,就是最漂亮的画,像不像不重要。但是他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能够用画笔画出他眼中的精彩。我想这就是老师的评价,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自卑情结。

四、自卑情结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郝老师指出:“自卑的孩子长大后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性格怯懦多疑,敏感且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与人交往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交流时退缩屈从;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不会从内心对同伴的成就和成绩表示祝贺与欣赏。另一种表现是刚愎自用、自私自利,说话咄咄逼人,只能听进顺耳、表扬的话,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人往往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和表情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对钱财特别贪婪,对权力特别渴望。特别严重的表现残忍,敌视他人,仇视社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特征,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内在的原因有身体器官缺陷和身体虚弱等,外在原因包含错误的教养方式,那种过度管制的家庭和缺少爱的家庭,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结。

五、化解自卑情结,重新拥抱人生。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自我价值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儿童也不例外。阿德勒认为:“幼年时期是整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年的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基本在3-6岁的时候就决定了。”具有自卑情结的儿童,都是在幼年时期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他们的人格没有被尊重,缺少对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在他们心里,自己永远没有什么价值,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也就不知道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因为他们眼中看不到这样的自己。所以,具有自卑情结的孩子在学习上,才会越来越差,到最后看不到希望,只能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了。朱永新曾说:“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在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之上的高层次需要。自尊心是人心灵的最敏感的角落,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其实就是在伤害他的生命。而维护和培养一个人的自尊,就是培养他自强不息的力量。”

(二)激发学生的信心,挖掘无限的潜能。因为自卑,所以没有自信。因为自卑,所以看不到自己的潜能。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萧伯纳曾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天赋不同,性格爱好差异,隐藏的潜能也不相同。只有激发孩子的信心,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使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现自己的优秀,才会重新点燃心中的梦想之灯,照亮前行的路。俞敏洪曾说:“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的确,建立在自卑基础上的自信,犹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催人奋进。

(三)改变养育的方式,开展平等的对话。阿德勒曾说:“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确,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必定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或者问题父母的存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复制在他们身上。阿德勒对具有自卑情结的孩子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那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身边的成年人曾经无数次地对他们说过“你一无是处!”或“你是个大笨蛋!”由此可以看出,错误的养育方式,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对孩子的控制,更不是对孩子的伤害,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对话下的孩子,才会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尼尔曾说:“在一个管束型的家庭,儿童没有任何权利;在一个溺爱型的家庭,儿童拥有一切权利;一个健全型的家庭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即儿童和家长享有平等的权利。”

(四)相信相信的力量,看见隐藏的可能性。张文质老师曾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的试错的过程,只有在错误中,才会积累经验,学到新的本领。对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得错误也好,愚钝也罢,需要的是被看见,看见未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存在无限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成为作家、画家、科学家等等。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用心培育每一个孩子,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用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俞敏洪曾说:“生命的长河向前流动,在各种痛苦中、打击和自卑之后如果我们能够脱颖而出,那我们就有了大河奔流的气概和壮阔的风景。”拥抱自卑,向阳而生,在自卑的夹缝中,一定会开出一朵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自卑的夹缝中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