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知识付费这件事儿

去年以来,如雨后春笋,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纷纷上线。


“教你36天成为理财高手!”

“49天标准美语发音速成课!”

“携手4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帮你成长!”

“10节课,零基础快速学会素描!”

“8节零基础写作赚钱课,靠写作拆书也能月入十万!”

……

几天前,第15集的《圆桌派》聊了关于知识付费的事儿。主持人窦文涛和嘉宾史航、蒋方舟、马伯庸,一起就“求知”这件事展开了讨论。

图片发自App


蒋方舟认为很多人买课程,不是为了听,而是为了买一个入场券,刷存在感。

史航以日本文化为例,说日本人起初是附庸风雅,最后就慢慢就成了风雅。

窦文涛说,用到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才真的是自己的。

图片发自App


首先,我认为很多人购买知识产品都是源于求知与好奇。

我是个喜欢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人。

我希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向那些更加专业的大咖学习,让自己更加精进。

我也希望能探究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丰富,挖掘自己在新领域的潜质。

这便是学习的乐趣。

因此,并不赞同某些嘉宾说的,只是跟风使然。

上述所列的知识产品,我购买有多项,而且还有未列的。

在过去,我们要学习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培训班,找到知名度高的专业人士授课,是要排期的。等到这个培训班来到你所在城市办班。机会并不多。一年有那么一两次算不错了。

因为互联网,知识获取变得如此便捷,信息如此通畅的时代,能在同一时间,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学习,共享知名学者和专家的资源,让某个领域的知识不再是某一群人的专利。这,就是知识迭代。

正如一个网友说的:我花点钱看看牛人的认知,看看他们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跟着学习改进,这不是很好的理由吗?

至于说购买知识付费产品之后,并没有真的学到知识,不是真的变得更爱学习,只是付费解决了对知识的焦虑。那一定是酸葡萄心理!自己不愿意跟随知识迭代,犯懒不学习,也指着你不要真的爱学习。

我对此只能说人各有志。你就继续去葛优躺去打王者荣耀去追捉妖剧去好了。

我学习投资理财,虽然没有成为理财高手,但至少我了解了理财收益率最大化的投资方法。

我学习英语口语,也许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像说母语一样溜的那一天,但是我坚持下来,循序渐进,语感越来越好,单词量也在慢慢增加。

我学习写作,虽然还没有月入十万,但我已经加入了写手的阵营,每天练笔,在上的投稿文章陆续入选专题,已有微信公众号向我征稿。

认真用心的人才有真收获。

《廊桥遗梦》的译者资中筠先生今年已经快满88岁了。80岁以后,她每天坚持练钢琴,还开了好几场演奏会。

在当代,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数,资中筠先生算一个。

她不仅是一位学者、翻译家,就连弹钢琴这样的业余爱好,也能达到极高的专业程度。

她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传奇人生典范。

她认为做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自己80岁之后还学到了很多东西。

每一项技能都是一个维度,让你看世界时能够体会它的美好。

所以,知识付费,也可以说是认知付费

恰好今天早上的“罗辑思维”60秒也抛出了类似问题:存在无用的知识吗?他的结论是:学什么都有用,关键看你有没有学到这一行的精髓。

所以,买一些有质量的、专业度高的课程未尝不是好事。

你说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一聊知识付费这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