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最美的女子婴宁,笑容背后藏着层层的“心机”

《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有倾城之貌,却性似痴呆,终日大笑。

她由人与狐结合所生,被女鬼抚养长大,似人似狐,亦憨亦黠。

蒲松龄不惜浓墨重彩,在不足4000字的篇幅里,却描写了她26次千姿百态的笑。

这样纯真的笑容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01.倾城一笑

元宵节,书生王子服初遇婴宁,她手里拿着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王子服被迷住了,婴宁走了几步远,回头对丫鬟说:这个儿郎目光灼灼似贼。说完,“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这第一个笑,一声娇嗔,让婴宁由美貌脱俗,一下子沾上了烟火气。

而后,她丢花地上。这一丢一笑,明骂似贼,实则暗送秋波。眉妆浅浅,心事可不浅。

而王子服捡起花,回去后,既相思成疾。表哥吴生只好骗他说,那姑娘原是他的姨表妹,家住西南山里。

这么一听,王子服欣喜若狂,相思病就大好了。

他从枕下拿出花,“凝思把玩,如见其人。”这8个字,可谓写尽少年郎一见钟情,非卿不可的痴。

又延伸出后来,他久等人不至,就“怀梅袖中,负气自往”——带着信物梅花,去寻人的后续故事。

02.拈花一笑

原本是善意的谎言,哪知还真被王子服寻到了婴宁,读者也由此嗅到了些许不同寻常。

到了门口,他正踌躇不敢进去,就听见娇滴滴的唤人声:“小荣”。

接着“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攒。”少女的天真动人呼之欲出。

而这个美貌的女孩看见生人,不仅不慌,反而饶有趣味地笑了。“举头见生.......含笑拈花而入。”

这第三“笑”,虽有少女的“羞”,却没有“窥态”,美的娇俏大方,仿佛原就料定他能寻来似的。

03.原是爱人非爱花

傍晚时分,老妇人和王子服互相介绍一番,才知道原是“亲戚”。于是吃了饭,老妇人便唤婴宁来认识表哥。

这之后就是婴宁一连串发笑的描写。

先是“户外隐隐有笑声”,直到进屋了,她还是捂着嘴,被鬼母叱责后,她“忍笑而立”。

王子服问她几岁,她笑得头都抬不起来。

爱情的滤镜下,王子服只顾着看婴宁。丫鬟嘲笑他,更是引得婴宁大笑。

这时的她,就如鬼母所说的,嬉笑玩耍,不知忧愁。她笑得无拘无束,纯真活泼。

王子服把藏在袖间的花给她看,想一诉衷情,婴宁说此花园中都是,不值得珍惜。王子服急得直白相告,“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婴宁却说:“葭草之情,爱何待言。”

这样微妙的对话,天真痴愚下,隐隐看出千年不变的爱情命题——你若是只爱我的美貌,跟怜惜花草有什么分别?

王子服这时说了四个字:“夜共枕席。”好么,这是明目张胆的求欢了。

婴宁却呆呆地说:“我不惯与生人睡。”回到母亲身边,又笑说“大哥欲我共寝”。而后“生大窘,女微笑”。

在这段话中,婴宁“呆痴裁如婴儿”。“我不惯与生人睡”和“大哥欲我共寝”,实在令人捧腹。

但她是真的痴吗?其实母亲耳聋,丫鬟又不在。在这笑容后面,分明是别有用心的试探和妙趣横生的回绝。

04.事事周全非凡人

一番牵扯后,婴宁嫁到了王子服家,但连举行婚礼,她都笑得直不起腰,只好勉强算了。

描写至此,婴宁简直无一刻不笑。

封建礼教推崇的女子形象温婉娴静、笑而自持,她全扔到爪哇国了。

她像是缺乏自由的荒土上,唯一的花。作者尽情地写她的嗜笑纯真,超脱世俗。

这还不够,作者赞扬她的美貌品性:虽笑得奔放,却不损其娇媚,连邻居的少女媳妇们,都争着与她交好。

她的笑感染力强,每逢婆母生气,只要婴宁来到,开怀一笑,母亲便心情舒畅了。

丫鬟们犯错害怕挨打,总是求婴宁与母亲聊天,犯错的丫鬟再去见母亲,常可以免于处罚。

婴宁虽性如孩童,但却很有本事。她到王家后,懂得“操女红精巧绝伦”。

与王子服成婚后,“生以其憨痴,恐泄露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爱花成癖,阶砌潘溷,无非花者”。

在遇到恶人后,又能巧妙地惩处了隔壁浪荡子。

如此,聪慧、勤劳、爱花、有生活情趣的另一个婴宁形象,开始不显山不露水地出现。

05.泣诉身世

“此生得君一垂怜,顾我终身荷盛情。”

天长日久,时机成熟后,她才对王子服剖白了心意,哽咽地诉说:“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权,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老母岑穷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

这就是说,以前跟随你的日子不长,说了怕引来精怪,现在看到婆婆与你都很疼我,就直言相告。

我本是狐仙之女,由鬼母收留,并请求王子服将其父母合葬。

也就是说,先前近乎痴呆的天真表象里,有纯真可爱,更有试探、掩饰。

如刚到王子服家时,“母疑其为鬼,女吃吃憨笑而已。”当确信王子服可依靠后,婴宁才卸下伪装的面具,讲述自己的身世。

这些笑容的背后,隐藏着缜密的心思。先说自己的保密迫不得已,祈求体谅,再称赞王子服“过爱无有异心”,安抚他,最后以母女之情打动丈夫。

这样的人情智慧水平,在现代都可以开班授课了。

至此,在天真痴憨的形象背后,我们才清晰地看到另一个富有人情味、聪明狡黠的婴宁。

文末作者也直白地说明:“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一直欢笑的婴宁,只是把真实的情感隐藏在了笑容后面。

06.笑对尘世

“休说狐妖精魅,不过书中痴情共炊烟。”

蒲松龄借由精怪,写得是他理想中纯真的人物形象——礼教下难见的灼灼莲花,赤子之心。

俗世纵有万千烦忧,我只一笑。

倘若没有婴宁的笑与哭,失去了她的纯真与灵气,就像脱离了灵魂的皮囊,这故事也就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矛盾的。由于婆母的教训,婴宁再也不笑了,她“长大”了。

令人感到惋惜,但却符合当时社会现实。文章描写她失去了笑容,也是在讲现实下理想之死。

而她的孩子仿佛又一个轮回:“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两个女性的笑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一个是《红楼梦》中人精王熙凤的笑,是说人间世俗精明。

另一个就是《聊斋志异》中人狐婴宁的笑,讲的却是心灵恣意超脱。

孰优孰劣?

一生风月哭笑,全在有情人唇舌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斋志异》中最美的女子婴宁,笑容背后藏着层层的“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