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焦虑自己的生活没有进步,一边做任何事都没有耐心,也许我们应该改变认知了

最近发生了很神奇的巧合,接连三个好友陷入深夜emo,在我不停追问“你的不开心真的是因为xx这件事吗?”最后她们给我一个答案——觉得别人很精彩,有变化,而自己没有进步,一直原地踏步。

好像别人的朋友圈精彩纷呈,高朋满足,而自己依然和前几年一样,工作没有职位变化,身材没有变化,个人状态没有变化,既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更谈不上生孩子(不是说这样是必经之路),学历学习方面也没有拿到什么证。连存款都没有突破位数。

一直在这个圈子里打转。

但我再进一步问,那你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在这个局面吗?她们好像也说不上来,一个是没有方向,一个是看近一点,又没有耐心。所以干脆继续躺着,一边内心隐隐焦虑,一边延续现在短暂的快乐来麻痹自己。

周岭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对焦虑的原因总结为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那么,想要改变的话,解决办法就是提高能力,缩小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保持耐心,因为缩小差距总是需要时间的。

好像是废话文学,到底要怎么做呢?周岭用36岁之后才觉醒的实践经验给出了答案。

【凭感觉】

人的感觉是很神奇的存在,因为人有意识调用到的信息有限,大多数存在潜意识里,可能永远无法被启用。而人的感觉,是潜意思的表现。

“凭感觉”学习法非常有用,是因为它使用了潜意识,先让潜意识筛选出目前最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区”。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会把眼光钉在最厉害的那批人身上,结果被打击到,觉得自己怎么 赶也赶不上已经那么优秀的人;如果是顺从天性,那大多数人只会在简单的内容上打转,因为最舒服嘛,不用费劲巴拉的思考。

还是拿我用微信读书看《认知觉醒》这本书来举例子吧,因为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没意识到,仅仅是看书的心路历程,就已经体现了人在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行为模式的不同了。

最初,我就给自己定下来看完书要写一篇书评的小目标,因为我的理智知道,输出才能保证输入的有效性,说明我真的记住里面一些内容了。但我一想到要写文,就开始退缩了,觉得没思路、不知道组织语言、没有素材——此时我在困难区。

看书的时候,最开始遇到有感觉的内容时,我想着没啥好记下的,等到时候要用我再倒回来翻嘛,现在记录会影响我看书的流畅性。——此时我在舒适区。因为只看,不记录,不思考,或者说也思考,但思考的东西没有记录下来很快容易忘记,我这时候依然处于从小到大的阅读习惯。

后来想起以前想要的内容死活翻不到的痛苦,我还是决定还是得做标记,并且当时也看到书中提到的熔断读书法和拉伸区,决定把有感觉的文字标记,并写下我的感觉——此时我在拉伸区,因为写想法有点麻烦,在脑子里灵光一闪很常见很简单,但要组织成文字,并准确表达我的想法,有点麻烦。但此时处于也不是不能做,且做到对我好处多多。

后来遇到一些句子,我很喜欢,但好像也没什么想法,于是我只是单纯标记,不写想法——此时我在舒适区。因为标记只是划线,写想法组织语言很麻烦,我又偷懒了。更好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这段内容,能描述出来,才说明我真的能够表述出相同内容。

其实,凭感觉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目标

许多人苦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所以在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十字路口随波逐流,跟着主流选,不至于犯大错,但内心总是空空的,想要不跟着大流,但要真的决定换方向,却依然是晕头转向,但共通的标准就是“赚大钱”或者“比别人厉害”。

这样的标准不是不行,但并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而是社会规训的结果,一切评价来自外在,总有比你更有钱或者更厉害的人,你刚达到一个台阶,比以前的自己和身边人厉害有钱了,但因为见到新的更厉害更有钱的人,那种目标被满足的愉悦感立马也会随之消失。

之所以这样的目标无法给人真正的动力,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上述标准来自于长久的生活压迫和社会规训,来自于理智脑权衡利弊后的结论。我们成年后忘记或者嗤笑的梦想,也许其中藏着我们的人生目标,而打心底喜欢做的事情,能让我们全神贯注到产生“心流”的事情,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小事听脑,大事从心。换句话来说,小事用理智下判断,大事用感性找方向。

周岭介绍了几种捕捉感性的办法:

1.【最】一切让你有情绪波动,最触动你的点。例如看书拍案叫绝的文字,引发共鸣的观点;看电影最喜爱的片段,让你潸然泪下的剧情。深入挖掘到底你为什么会对这个点有反应。

2.【总】脑海里时不时浮起的念头,挥之不去的某件事,心底一直放不下的人事物。要不就去解决了,彻底了断,要不就深入挖掘自己到底在意的是什么点。【总】就像是修仙突破境界的心魔,如果不处理,永远都会困扰自己。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内心感受的呈现,不管是表情、动作,还是脱口而出的真心话。抓住它,分析它。

4.【梦境】有些人压力大了会做梦,烦忧多了也会做梦。中学学到的苯分子结构不也是凯库乐苦苦思索,最后梦中得到灵感的吗?

5.【身体】有些人紧张就容易胃疼,所以可以反向推理,如果无缘无故胃疼,是不是意味着你没有察觉到自己在紧张?还有的人在高压之下免疫力下降,容易过敏,那如果发现自己过敏了,可以回想一下最近是不是压力过大?身体可比我们的大脑反应更快。

6.【直觉】如果你本能地排斥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也许顺从自己的心是对的。恐怖片里的主角不都是明明感觉房子不对劲,还硬要住下去才有后面的故事吗?

现在,我们知道了凭感觉可以判断学什么内容和要做什么事,但做一件事要很长时间,没耐心怎么办?

【耐心】

女孩们也许在某个年级很喜欢看“大变身”的影视剧,例如《初恋那件小事》、《时尚女模特》、《丑女大变身》、《垫底辣妹》其中女主角最初要不胖、要不丑、要不成绩差,默默无闻甚至不被人喜欢,某个契机,开始减肥、化妆、脱下眼镜、努力学习,一阵快节奏音乐和镜头闪过,一个全新的、美丽的、高分的女主出现在荧幕上。

哇,这种畅快简直像是夏日里喝一大口雪碧。同时期待自己也能有涅槃重生的一天。

而男频小说大受欢迎的原因也类似,男主人公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人里的普通人,结果因为某些奇遇获得机缘,于是身怀奇功,开始啪啪打脸以前对他不好的人。这种“当初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可以说是许多男频热门小说的主线。

这些大变身的小说电视剧里,只用“多年”“几个月”短短几个字一笔带过主人公们的努力,落在现实里,瘦身、提分、考证、练武,都是每一滴汗和时间堆出来的,辛苦与自我怀疑伴随每一天。

我们都说要有耐心,要坚持,要相信时间,在大多数人眼里,耐心=熬。做不到?那你意志力不行,别找借口了。

而作者周岭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要做到有耐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承认没耐心是人类天性,不要有过多的心理包袱,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培养耐心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没有耐心。要允许自己无法立马变成理想的自己,允许自己会犯错,会惯性偷懒,会失败。

2.面对诱惑,学会将原来的与本性对抗变为自我沟通。周岭在书中举了一个他自己的自我沟通例子,非常可爱,我尝试了几天后发现还挺有效。

上午和下午开始工作前,我也采用同样的策略,对自己说:“暂时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会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玩手机,想怎么玩都行。”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了安全感,通常它们都舍得放手让理智脑插个队。

3.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大脑喜爱享乐,但并不在意是什么带来的享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沉迷短视频,而像韦神这样的数学学霸却沉迷于解开数学难题,因为解谜的过程中他能获得极大成就感。

拿我自己看《认知觉醒》这本书举例子,最初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周看完,那每天要看80页(按照微信读书的页数),第一天勉强看完,但第二天已经没意思了,因为是强制性的嘛。第二天逼自己看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那一下子我改变了目标,看看这本书里的内容,哪些我可以立马用上,给我的日常做一次升级的?

于是,我在看书的时候不再关注页数的变化,而是这个内容我能不能用,怎么用。

看《耐心》这一章,我学会了接受自己没有耐心的事实,也学会了上班前跟自己打商量,先工作一小时再玩手机。

看《专注学习》这一章,我学会了分别专注ab两件事,能提高灵感和答案浮现的概率,但做a事想b事,做b事又担心a事,则无法让潜意识开启工作。

看《深度》这一章,我学会了输出是帮助将新知识从气态转化成液态再转化成固态的好办法,能大大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输出像是缝衣服,将新知识和老知识拼起来。

【元时间】

很多人会发现,如果早上正常起床,吃早餐,如果稍微运动个五分钟就更好了,那么一整天整个人都有种莫名的高执行力,以及心情很好。但如果早上拖拖拉拉卡着时间起床,急急忙忙套上衣服跑去上班,因为怕迟到来不及吃早餐,于是一整天都状态不太好。

就像是早晨的状态给一整天都定了基调。

“元时间”——作者自创了一个概念,非常有意思。因为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分每秒都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相同,有些时间的权重要远远大于其他时间,这些权重大的时间叫作“元时间”。上述的早晨时间,可以理解为是元时间。

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

为什么这些时间权重更大?因为如果不在这些时间做好决定,接下来面临各种选择,是要学习?还是工作?还是做计划安排第二天?或者刷刷短视频?玩游戏?大脑在这种混沌中,自然而然会遵循好逸恶劳的本能,哪个简单不费力选哪个。

每个人的元时间有共通,也有个性化。周岭举了几个元时间:早上醒来的那一瞬间、拿起手机的那一瞬间、回到家的那一瞬间……

这些时间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在这些时间里做什么?

想清楚、分解项

1.想清楚:有新的选择势必意味着有利有弊,那一定要动脑,动理智脑。动脑思考肯定比不用脑更累,但这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时机,就像是健身,健身的原理是撕裂肌肉,再让肌肉恢复,在这种枯燥的重复中,我们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肌肉。大脑也是一样。

2.分解项。想清楚还不够,如果只是想了个大概,不分解具体项,就会变成进一步纠结,例如回家路上决定回到家后学习。但真的到家坐在书桌前,学什么呢?雅思?工作内容相关?最近想学的画画?还是看本书?好不容易决定学雅思,又面临学哪方面,听说读写?学阅读的话,要不要先背单词?

既然都要做决定,那为什么不在最初的元时间内就一次性决定好?分解项就像是数学里的因式分解,分解到最小单位,最小在这里意味着你不需要再做下一个决定。

例如去超市买东西,就可以继续分解——买什么,路上要不要顺路倒垃圾或者拿快递。

只有清清楚楚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才不会迷迷糊糊茫茫然。


改变认知,用感性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拉长视角来提高耐心,做好决定,一步步完成。

时间是最好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边焦虑自己的生活没有进步,一边做任何事都没有耐心,也许我们应该改变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