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

【黑客联盟2016年12月05日讯】我们的老读者、特别是关注无人机业界的老读者们都应该记得这件事,就在大约半年前,在测试某当红品牌无人机的时候,(QQ公众号:黑客联盟)一个同事差点被该无人机砍了(好吧,这人就是我)。

此事除了引发我们对无人机使用规范的学习与重视之外,还让我们不禁思考,在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到底怎么样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别说什么使用规范、远离桨叶……这些规范太虚无缥缈,说到底人还是一种猎奇动物,极其不靠谱,在好奇心驱使下一切规则都是浮云,难保不出个意外。虽然早就有厂家随无人机附带了桨叶保护装备,但多数还属鸡肋,根本承受不了无人机的冲击力。

好在在这个“无人机元年”很多无人机研发者开始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在无人机市场逐鹿恶化的催使下推陈出新,将这个问题解决到了极致——虽然是用的最笨的办法。

这个事儿还得从Hover Camera说起。

今年4月,零零无限发布了一款便携式无人机,一夜之间消费无人机圈子炸开了锅,大家主要讨论的点就在于其在别具一格的设计,虽然谈不上“突破”或者“革命”,至少是大胆的尝试,也正是这个把桨叶全部包裹在外壳之中的设计让Hover Camera红遍大江南北。

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_第1张图片

今天不谈Hover Camera的技术水准到底好不好,只说,“封闭式设计能让无人机更安全”这个做法肯定是前人想过无数次,尝试过无数次的东西,而Hover Camera让这种方式成名了,至少在国内是这样。

虽然这个设计在当时遭遇了一众业内人士的不看好,很多声音表示其外壳的封闭式设计会对气流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续航时间,这也是其他厂商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安全考量的因素之一,但就目前状况来看,这种方式确实是最安全的。

Hover Camera只是一个开始,从无人机开始爆发式增长,慢慢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始,关于如何安全使用无人机已经成为了无数无人机创业者的必要考量因素,由此大批的创业者开始使用“封闭桨叶”的本办法来进行无人机的设计。就在今年,除了Hover Camera,另一个自拍无人机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安全性设计引来了大批无人机爱好者的关注——Fleye。这个由比利时创业团队设计的无人机在保障安全方面做得比Hover Camera更极端,至少从外形看上去极具安全感。

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_第2张图片

Fleye打眼一瞧根本看不出来是个无人机,更像是一个电饭煲或者笨重的电风扇,其独特的球形设计,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都牢牢地包裹在一个白色的保护壳内,从而把危险指数降低到了无限接近于0,像Hover Camera一样,用户可随意触摸和推动Fleye,且不用担心它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还有最近在Kickstarter上很火的“口袋无人机”AirSelfie也是走了一样的路子,AirSelfie的小巧程度就算把桨叶设计成完全开放式的也很难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但这个机器的设计者仍然将其四个桨叶封闭在了机器之内,以防发生意外。

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_第3张图片

虽然出自不同的厂家,但其设计的目的则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都用了同样的方式,就是把桨叶都藏到人们在使用中难以触及的地方。

除了这些无人机,德国一家以仿生无人机而闻名的企业Festo也尝试对无人机进行了改造,这家公司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是直接使用仿生科技,把无人机的动力做成鸟、蝴蝶等动物的翅膀,此前雷锋网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曾经报道过Festo的这种产品,但严格来说,这只是一个变革了的固定翼无人机,不在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而另一种思路也是做了封闭桨叶,与前三家例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仅包裹了桨叶,而且还对无人机的坠落进行了考量。

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_第4张图片

今年5月,Festo展示了他们“安全无人机”的成果,该无人机不是常见的四轴,而是多轴围绕一个“气球”的形态,多个桨叶同样被外部的框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在桨叶的围绕之中,一个大气球为这个无人机又增添了一份安全感,并且为了安全,这个球里面充满了飞艇常常使用的氦气,万一桨叶失灵,这架无人机也可以缓慢降落在地上,而不是像普通的无人机自由落体而炸得粉身碎骨。不过,Festo只是向外界展示了这架无人机,暂时并没有像其他几家一样将其商业化。但这种形态至少能为考虑无人机安全性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启发和灵感。

就以上无人机而言,无论是Hover Camera还是Fleye,亦或AirSelfie,目标群体都是一群爱自拍的人,准确地说是一群想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自拍的人,这些人也许尝试了其他的自拍无人机,但是普通多旋翼无人机高速旋转的桨叶总是让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毕竟这种无人机是需要时常在身边转悠的,保不齐哪下抽风就飞到了人脸上,而在无人机领域的另一个维度——工业无人机上需不需要这种方式呢?

我们常见的工业无人机,目前多数用途都是在电力巡线、农业植保、特殊地貌探险等方面,这种无人机在特殊环境使用时离人十万八千里,纵然其桨叶力度能够劈山开石,伤害到人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封闭桨叶是为了什么呢?

从小老师讲做人不能太自私,要换位思考,纵使自身安全也要考虑一下无人机的感受啊。

举个例子,做电力巡线或者野外勘探时,使用工业无人机的环境都相对消费级复杂得多,难免受到山石丛林的影响,特别是无人机在视距外飞行执行任务的时候,操作员很难从摄像头的视域中360°地感受周边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万一冷不丁无人机身边冒出一棵树或者其他的什么鬼,炸机基本不可避免了。所以,封闭桨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比重重要的。

同样是今年,瑞士的一家无人机初创企业Flyability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并研发了一个全封闭的工业级无人机——Elios,Flyability团队为无人机外形设计了一个球笼状,将里面的双翼无人机包裹在内,这样无论是触地亦或碰到附近的障碍物也没什么大的关系,换个方向继续飞就是了。

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_第5张图片

据Flyability团队介绍,这款无人机是采用的 360°旋转的保护笼和飞行控制算法均是他们的研发专利,可靠性没什么大问题,并且HD 高清摄像头、热成像、照明系统、数字视频传输系统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作业,适用领域包括并不限于冰川探险、能源勘探、核电站监测、海事等众多重工业领域,要知道,这些领域此前可是固定翼无人机的天下,而有了“护盾”的保护,旋翼无人机也能参与这些工作,并且有了更强的机动性和灵活力。

说到这,肯定有业者依然对这些封闭设计嗤之以鼻孔,不难理解,无人机毕竟是要飞上天的东西,在蓝天翱翔的时候,它势必要为身上的每一克重量付出相应的代价,并且,很多“技术乐观主义者”表示,减轻这些重量在未来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如今的各种避障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慢慢向成熟靠拢,完全不需要将安全寄托在这些累赘的笼子上。

是的,技术纵然发展,也是科技从业者在创新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事,但客观地讲,目前避障技术并没有那么神乎其技,还需要发展,相对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从外观上做出改变是最容易的,也是成本最低的。2016年无人机增长得超乎我们的想象,安全也越来越被人重视,所以才催生了这些“笼子”无人机,相信未来某一天,无人机可以摆脱笼子的束缚,自由飞翔,但现在,笼子真的不是一个失败的选择。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579120/blog/1533064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网络安全被束缚的无人机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