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在手,共缚苍龙一一读《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有感

      在依依不舍中送走了我的又一届毕业生,一个多月之后,我将又会迎来我生命中新的同路人。在组建一个崭新的班集体时,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将会带给他们一个怎样的班集体,又会给他们生命中留下些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认真阅读了陈宇老师的《学生可以这样教育》后,我心中的班级逐渐清晰起来,就好像一块巨石,经过我一点一点的雕琢,慢慢的就变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而手中的那把长缨,正就是陈宇老师的这本书。

    一、培养团队精神

    我们都知道学生到学校来是学习的,但是学习什么呢?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会回答“学习知识”。其实,学生到学校来,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为学校、为班级付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班主任,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付出,勇于担当,承担责任。因此,从学生一进校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比如,开学第一天就让他们比一比,看谁带给班级的好书多。

    学生进入教室就会拿到他们入学后的第一张考卷一一一份题为“我能为班级做什么”的调查问卷,通过这张问卷了解学生的特长,知道他们在过去的班级里做过什么工作,在新班级里愿意为集体做点儿什么。同时,他们还会收到班主任写给他们的一封信,信中有初中生的注意事项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白在班级中他的哪些行为将会获得好评,鼓励他们多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一定要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观察哪些孩子默默捡起了教室里的垃圾,哪些孩子主动帮助老师摆放桌凳,然后在班里大力表扬,评选出“感动班级第一人”,号召同学们都像她一样做有心人。同时给孩子家长发信息,表扬孩子的良好表现。

    第一节班会课,首先要告诉学生他们在班级里应该怎么做,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未来指向何处,引导学生把自己个人的目标与班级团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接下来的一个月就是主题活动月,以“我能为班级做什么”为主题,活动内容包括主题班会、案例点评、多元评价、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培养大家对班级的感情,鼓励大家为集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利用班级议事商定班规

    学生进入班级之后,就要向学生反复灌输这样一个思想:班级是大家的,三年之后这个班级会站在怎样的高度,就看大家如何引领这个班级。既然班级是大家的,那么班级中所有的事情就由大家在一起商议再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成立全体学生代表大会,然后各小组商议确定班规,并交由学生代表大会逐条讨论通过。在学生代表大会进行议事之前,先要制定严谨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在议事过程中严格遵守。同时向全班同学普及议事知识,讲解议事规则。在班级议事中要坚持原则,该协商的协商,该按照规则办的就一定按规则办,不能随意改变态度,更不能被现场气氛左右。最后还要培训得力的议事主持人。

    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班主任要想做好规则教育,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良好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和有效的方法。

    首先,与学生商讨,共同制定规则,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这些规则,比如在教室的显著位置上张贴规则文本和漫画,还可以利用班会课做专题宣讲。

    第二,解读规则。对规则的内容和制订动因进行详细的解读,并举出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这些实例应该是来自真实的班级生活,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千万不要讲大道理。

    第三,分析案例。当班级发生了与规则有关的案例后,一定要带着学生一起做分析。如果是正面的案例,就分析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应该进行怎样的评价;如果是负面的案例,就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中发生的,有什么后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并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不能用班主任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考、讨论,自己寻找解决方案。

    第四,练习与考核。有意识的给学生布置作业和考核,要明确告诉学生每一节自习课、每一次活动等,其实都是给他们留下了一张张试卷,学生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答。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次考验时,会集中注意力,加强自律性,以得到良好的评价。

    第五,讲评、订正与提高。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简单地训斥一通就算完事。如果学生没有反省的过程,就不会意识到这类小恶带来的危害,没有往心里去,只求过关了事,这样的错误,今后就会不断再犯。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告诉学生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以及如何改正,让学生在犯错、知错纠错中成长。

    读陈宇老师的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班级未来的美好模样。有经典书籍在,有我求知若渴的心灵和执着思考的大脑在,“今日长缨在手,师生共缚苍龙!”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缨在手,共缚苍龙一一读《学生可以这样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