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打骂孩子的家长,孩子到底跟你多大仇?

文|糖妈驿璇

“父母”两个字更多的是一种称呼,而并非一种资历。

01

上周在小区的妈妈群里面,不知怎的聊起打孩子的问题,群里一下炸了锅,有十几位妈妈都说控制不住,孩子一调皮起来就是很想打,可是打完又会很后悔,简直不能再纠结。

我没有参与讨论,只是丢给了她们我的看法:坚决反对打骂孩子。

后来想想,其实我们这几代人,很多家庭的教育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谁还没有个被胖揍过的童年呢?呵呵。

记得大糖一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在地上捡东西。那时候看什么都特新奇,捡东西不说,还总放嘴里。结果姥爷带他出去散步的时候就总是打他手,说打几次就记住了。我虽然制止过,但是收效甚微。

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有些心酸,一岁多正是好奇心开始萌芽,孩子个子小,高处是看不到的,而看地上最清楚不过。所以其实那时候他到处捡东西的行为,并不难理解。

只是苦于环境问题,地上捡起来的大部分是脏东西,确实不能放入口中。但一岁多的孩子,尚无完整记忆,又怎么会记得住打呢?唯一的作用,是感受到莫名其妙地疼痛和家人的责怪罢了。

02

我坚决反对打孩子,这不仅伤害感情而且毫无效果。也许会有人觉得,孩子不听话如果不教训,那他怎么能学好呢?什么要求都顺着孩子,做错了又不惩罚,这不变成溺爱了?

心中有此疑问的父母估计不在少数。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在这本《正面管教》里面了。

这是一本1981年就出版了的书,由于太过风靡,已经被誉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不仅被翻译成16种语言,更是每10年就修订一次以便紧跟时代的最新发展。

它的作者是简·尼尔森,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同时,她还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

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创立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就是书封面上写的: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一件事:

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一种需要家长去破译的密码。

我在之前的文章:《儿子2岁半了,我才发现自己连陪孩子玩都不会》中说过,孩子的种种行为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诉求。所谓的不良行为,在书中根据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被分成了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

2.权利之争

3.报复

4.自暴自弃

每当我们的孩子又不听话了或者又干坏事了,那我们就得好好想想孩子内心深处,到底是哪种想法呢。正所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别担心,具体症状对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书中均已提供。)

03

有一天我在小区里面遛娃,听到旁边有一个妈妈不断地在跟她女儿大声说:我就是讨厌带你出来玩,我以后都不会再带你出来玩了,你听见了吗?就是因为你事儿太多,你就活该在家里窝着,你听见了吗?

讲真,蛮心疼的。小姑娘看上去不过两岁的样子,这种情绪化的言语,不仅对孩子是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也有可能让她丧失自信,从而最终向自暴自弃型儿童的方向演变。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而这些技能,终将使孩子成为一个拥有优良品质的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先想办法冷静下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又喊又叫,又凭什么去要求我们的孩子永远听话呢?

按照人脑发育规律,通常到25岁左右,掌管复杂信息处理的前额叶部分才发育完全。而小朋友的脑部发育状况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正确又快速的去处理外界带来的复杂信息,这其中也包括了如何表达他的情绪。

主导他们的,是所谓的“爬行脑”或者“原始脑”,就是俗称的“本能反应”。他们在有情绪的时候只能通过打、哭闹、逃跑等行为去表现。同时,成年人一旦有不好的情绪,也会立刻接通“爬行脑”,这就是传说的“失去理智”。

绝大多数父母在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或者打了孩子之后,都会后悔,却又不知道怎么就控制不住。其实,就是这“爬行脑”在做祟。

所以孩子不是不讲道理,而家长们也不是天生暴力,一切源于情绪控制的开关处在什么状态。

04

另一个我不赞成打骂和惩罚的原因,是这样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很深,且持续很久。

前几天一个朋友找我咨询,原来她在小时候常常挨打。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好评价,毕竟在很多地方,打孩子仍然很常见。但这事对她的影响,可以说就像埋在心里的不定期炸弹,时不时跳出来爆炸一下。直到年近不惑,她仍然噩梦不断,严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墙有着深深的恐惧。

所以这本书也在纠正很多家长一直以来的两个误区:

1.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候,惩罚和打骂很有效果啊,他们会立刻停止下来。不停就打到他们停。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想让孩子做得更好,为什么要先让他们感受更差呢?当你被打了被骂了,还能开开心心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吗?

2.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如果不惩罚他们,就等于鼓励他们犯错。

实践证明,正确地积极鼓励事实上并不会让他们加重错误的行为。

作者简·尼尔森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拥有良好的品质,要帮助他建立归属感和责任心。

和善而坚定,这才是不打不骂,不惩罚不娇纵就能有效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

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才能帮助他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管教之路很长,为人父母,请多思量。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想打骂孩子的家长,孩子到底跟你多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