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说红楼:金钏儿事件效应

金钏儿事件之后,荣府两派之间,相互有所让步,争斗趋于人性化。再后的钗黛合一,及龄官贾蔷之间呕心沥血的相恋,使宝玉对爱情和独立人格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

一、《红楼梦》的政治内容

《红楼梦》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诗意般凄美婉约的爱情故事,使读者一般不大情愿从政治角度去看待其旨。

而优秀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政治又是现实生活的主题内容之一;所以,优秀文学作品,总是无法回避其中包涵政治内容的事实。

近三百年来的事实见证,贾宝玉的形象,无疑是作者朦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爱情意识的综合体现。

虽然宝玉类似大观园的一条活龙,个性中还有不少毛病;但宝玉的思想精髓,却与当今的普世价值观相当。因此,也决定《红楼梦》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史占据一席高尚地位。

以此而论,大观园中层女孩想方设法入驻怡红院的梦想,就是对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和自己社会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她们明里暗里积极参与其中,是自我价值的张扬。

文学作品的奇庸,在于作者处理政治问题的功夫与手法。不然,政治如果对生活没有作用,还要政治干什么?文学如果不能体现政治对生活的影响,还要文学做什么?《红楼梦》终极之味正在于此。确如鲁迅先生所断: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大话少说,言归正传。

本篇,主要以金钏儿事件之后、各类相关人物的态度,继续深入对金钏儿死因的论证发掘,以探求曹雪芹赋予金钏儿形象的历史文化意义。

二、袭人的同气之情

金钏儿死讯传来,第一个有强烈反应的人,就是袭人。袭人闻言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显然,袭人当时的心情相当复杂。

何谓同气之情?

不消说,就是与金钏儿一样,在平时表现出来的喜爱宝玉、向往自由爱情、追求平等婚姻的自然本性。此时此刻,对照此种悲惨结果,最容易引起袭人的共鸣与伤感。

众姐妹中,数袭人和金钏儿离宝玉最近。直白地说,即是兔死狐悲之意。袭人的眼泪,大半为自己而流;因为自己与金钏儿相似的前途和命运,亦然未卜,此即谓同气之情。

大观园的女孩与宝玉青梅竹马,宝玉骨子里崇尚自由、尊重女性的优秀品质,让她们刻骨铭心。

说的明白一些:男权社会,且不论爱情究竟是不是存在;仅宝玉“视物平等”的博爱之心,就值得她们崇拜和喜爱。尽管出身有别,但她们的向往和追求大同小异;是她们闺阁中与生俱来的人性本真。此为袭人点头赞叹之处。

袭人清楚,自己的处境与金钏儿的差距,她应当更明白,正在王夫人身边得意的金钏儿忽然走上绝路,一定与钗黛之争有关;而自己作为宝二姨娘的特殊人选,就不得不改变策略。

单以史家党论:自己身边就有鸳鸯、晴雯、麝月、秋纹等灵牙利爪的竞争对手。另外,除王家党和贾政夫妇之外,袭人还要考虑自己与钗黛的相处能否融洽。

黛玉并不把袭人当外人。

撕扇之前,晴雯与袭人曾有一场激烈的口角交锋。过后,黛玉笑眯眯、甜蜜蜜地叫了她几声嫂子、拉了她几票。

于袭人来讲,黛玉做为木石圈子史家党的代表,似乎认可她的才干。但当她闻知金玉圈子王家党的金钏儿,忽然不知为何好好的竟投井而死;她的心里,岂能没有点别样的意思?

三、金钏儿之死对袭人的影响

袭人原是贾母身边的人,她无法了解贾政夫妇的真实态度。自己要成功、要取得未来公婆的认可,未知因素太多。那么,如果王家党有所动作,袭人根本无法得到准确消息,成功的难度,显而易见。

宝钗选秀失败,元妃以红麝串指婚

钗黛在荣府所属的两个圈子之间、以及黛钗二人之间一直争斗不息。袭人从黛玉口里才得到一点喜讯,却忽然又听见金钏儿死了,可见宝夫人的最终确定多么残酷;而自己才有的那丁点希望,似乎要成为泡影。

袭人被宝玉误踢吐血,作者说得明白:她的性情之中,本来具有争荣夸耀、暗喜浮华的特征。此时的袭人,前途还十分渺茫,再对照金钏儿已有的残酷结局;同类相悲,焉有无泪之理?而且是无声的心泪。

之后的事实证明,袭人不愧是荣府中层出类拔萃的女仆。

宝玉因金钏儿事件为导火索,而被父亲痛扁一顿,袭人恍然大悟:宝夫人的最终确定,看来并不是贾母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事。金玉圈子王家党的力量绝不可忽视。

因此她抓住机会,在王夫人面前尽情表达一番,很是出色。袭人在王夫人面前那番长篇大论,堪称经典;公私兼顾,发自内心;并不亚于一篇政治演说。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三个重点

之一,她向王夫人委婉地道出钗黛之争的大形势。

之二,她向王夫人客观地讲明宝玉的毛病;其实也是人之天性和人之常情。还略略点明,宝玉与姐妹们一处起居的不便;并发动女人共有的母性情怀,表达了自己“宝玉也该被教训一下”的贤者态度。

不但颇有主见,而且更有爱心。

关键之处,袭人表达的爱心还不似宝、黛、钗思想那么“幼稚”;貌似比她们更为成熟。

之三最为重要,与金钏儿之死有关:袭人巧妙点破王夫人当前在钗黛之争态势之下的难堪;并且,她还替王夫人着想,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多少算是为王夫人指点迷津。

袭人这篇演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宝玉、对王夫人、对荣府的深爱。最终,使她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这样,袭人在王夫人的心里有了“取代金钏儿”的基础。

但要强调说明:从后来王夫人对袭人态度的一些微妙变化来看;尽管她欣赏袭人、关爱袭人;而就宝二姨娘的确定,却还没有完全下决心起用袭人。王夫人态度微妙的变化,与袭人的出身和身份有关。

袭人,是平民出身,又在贾母身边。其实,王夫人还是对白家有感情,她更看中金钏儿的妹妹白玉钏。毕竟白家是荣府的家养奴才,知根知底。

还是用自己人放心的哈!

言归正传。显然,袭人此番相当于一篇政治演说的表白,正是点明金钏儿之死的核心要害,才使王夫人听完如雷轰电掣一般,又惊又喜。

袭人取得这个成果,于荣府史王两股势力来说,她的宝二姨娘之梦,终于有了不败的基础。当然,才仅仅是个好的开端;究竟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变数还很大。

总之,从袭人的表现能够见证:金钏儿事件,在荣府上层造成的波动,与宝二姨娘人选的确定直接有关。

要强调的是,有读者把袭人这番表现看作是对史家党的背叛、是对宝黛爱情的背叛;又该如何理解?待说完宝姐的态度之后,一起说明。

四、宝钗的态度:赏衣服

自《红楼梦》故事开始、到金钏儿事件前后,许多场合与情节中能够看到:宝钗也深爱着宝玉。

爱情的权利于个体而论,首先是平等,其次才是自由;不能因为黛玉的痴心专横,来否定宝钗的爱情。辩证的看,如果宝钗和宝玉没有爱情,黛玉又何必痴心专横呢;更不会有至今说不完的《红楼梦》。

阴谋家认为:金玉良缘的发起,是因宝钗选秀失败,才使王家党迫不得已采取的补救措施。但宝姐作为一个青春少女,为何就不能对“大爱化身”的贾宝产生爱情呢?至少会很有好感是吧。

阴谋家的观点,正是对爱情唯一性、排他性的无视。或者说,阴谋家根本不懂爱情,只懂得抢占和斗争。

很早的时候,因比通灵之时的金莺微露意而导致的黛玉半含酸,怎么看都与宝姐进京是为参加选秀一说,有着矛盾之处。但现实生活中,几乎时时存在如此两难之境的抉择。

况且爱情的产生,更多的时候是无缘无故,偶然性比必然性更大。如果宝钗宝玉不可能产生爱情,那么黛玉又何必半含酸?

因此,宝钗选秀,对于金玉良缘故事的起源而论,只是作者的障眼之法;而对于红楼故事背后的真相主旨,却是很好的线索和种苗。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明:金玉良缘,应该具有爱情的基础,而并非只是王家党刻意预设、玩弄的婚配阴谋。因有元妃指婚,王家党以为,金玉良缘已成定局。

殊料在清虚观,贾母对薛家母女敲山震虎、暗中弹压。

贾母利用张道士假意提亲、又以金麒麟之金的宿命论,故意冲淡金玉良缘神话,开始与王家党对抗。

就是说,贾母基本明确了对木石姻缘竭力支持的态度。

聪灵的林黛玉,领悟贾母意图,她不惜利用史湘云、借助并不存在婚恋关系的“金麒麟之金”,跟宝玉大闹一场,又是摔命根子、又是铰玉穗子;把史家党鱼死网破、宁为玉碎的决心公诸天下。

显然,这个结果,反过来对王家党形成很大压力

闲言少叙。因此,做为金玉良缘主角的宝姐,更容易明白金钏儿事件的因果。何况,她本来就是那么的聪明和觉悟;碰到聪灵无比的林黛玉,正好是一双天地对子。

这事儿还真的没完。

宝钗清楚:王夫人没去清虚观,却叫荣府的丫头,都去尽情潇洒地走了一回;其中,就有王夫人麾下的两个人精:金钏儿和彩云。

金钏儿肯定是去了清虚观,书里有明确交代

金钏儿从清虚观带回来的消息,令王夫人震惊。接踵而来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又一番生死表白。如此清楚的问题、当下钗黛之争的情形和态势,金钏儿岂能不明白?

恰巧正当此时,偏偏金钏儿好好的投井死了。这种结果,难到还要聪慧无比的宝姐费心去求索其因?所以,她连眉头都不用凝,闻言忙着就去了姨妈王夫人房里。

到了,还有什么好说。

对于聪明人而言,即使说些安慰的客套话,也是面子上的废话。何况,宝钗和王夫人还是金玉良缘圈子里的两个主角

但宝钗那些面子上的废话,竟又成为道德家定论她是“小人”的证据。宝钗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番说辞,是红楼故事的经典段子。其中,有两句较为重要,她说: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表面看来,这两句话,是宝钗对金钏儿寻死的无情贬斥。但其话底之音,倘站在金玉良缘的立场、对照其宝二姨娘的最高理想,却是对金钏儿的肯定和褒奖。

在王夫人和薛宝钗看来,金钏儿之死,是对王家党金玉良缘的忠诚。宝钗的所谓“不为可惜”,意思是说:大事的确定,并没有到最后时刻,你金钏儿也太冲动了;我们谁还会把你当外人看;竟能狠心的走了?

但生命的消逝,毕竟可惜

所以,宝钗在姨母的暗示下,毫不犹豫地拿来自己两套新衣服,赏给金钏儿做成殓妆裹。

宝钗和王夫人的赏衣服之举,对于生命消殒虽说毫无意义,甚至不排除草菅人命之嫌;但若站在主子角度,就是对死者最高的褒奖。所以,太太赏衣服之举,就被荣府那个聋婆子,不住气儿地念叨、羡慕。

宝钗的所谓“金钏儿糊涂”,就是责怪金钏儿,没有解透王夫人发火,其实是针对木石圈子而发。

宝钗的意思是:如果你金钏儿头脑清醒不糊涂,王夫人的发火,对你来说应该算是好事;因为王夫人的确很看好金钏儿。王夫人事后也一直说:本来过一阵子,是还要金钏儿再回来的。这句话,是王夫人的真心话,恭请诸位万勿妄议。

当然,宝钗和王夫人,对金钏儿之死的态度,是站在自己王家党的立场。其片面性在于:她们忽视木石姻缘自由叛逆的精神爱恋,这是她们无法理解、无法达到的高度。

其二,她们无法从人格角度,理解金钏儿对宝玉的情感。金玉圈子这种特征,也是叛逆的贾宝玉对其不屑一顾之主要因素。但宝姐的爱情,却要特别例外。

那么,下层出身的金钏儿,做为贾宝玉青梅竹马的知音,最终能以死明志,确实有其不凡之处。金钏儿以死殉情的勇气,事后的宝玉,应该恍然大悟:先是在母亲房里,暗自垂泪。

接着,当正在园子独步伤心、长吁短叹、无限感慨之时;不巧,与父亲撞了个满怀。

更为不巧的是,忠顺王府来人,偏偏凑上这个热闹;以致私会琪官(蒋玉菡)的丑事被揭发;加之有手足贾环小动唇舌,曹雪芹想不写宝玉大承笞挞,也由不得他了。

金钏儿事件之后,宝玉对爱情、对独立人格的理解,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论金钏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说红楼:金钏儿事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