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标准:

1.默而识之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它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

2.学而不厌

人要学习,开始时都是奋发图强的,弄着弄着就厌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间断,则难有所成。所以曾国藩反复强调“日日不断之功”,这就是学而不厌。

3.诲人不倦

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是孔子做老师的标准。要尽心地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何有于我哉?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们讲到孔子自比于老彭,用八个字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就是说我只是整理前人的东西,把它发扬光大,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我相信古人传下来的智慧。

大家想一想,他说他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创造,只是转述一下前人的成果而已,是这样吗?

是,又不是。

是,是说明他真的是把前人的文化成果集之于大成传下来了,让中华民族绵延三千年。

那真的没有东西吗?他把这些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就已经是创作了,这一本论语492章,基本上都是他的言行举止,万世师表啊。

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老想着去标新立异,老想时时创新,先老老实实地学习,掌握了,你就了不得了,大家说是吗?

❤️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我们今天来学习下一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大家仔细去体会。

第一,学习的方法。

默默的吸收,并且把它消化记在心里。

第二,学问的态度,叫学而不厌。

这里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不厌烦,乐在其中。

另外一种是不满足,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满足了,我都学会了,我都学明白了。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不满足。

第三,教学的精神。

教育别人不要感到厌倦,好学生我就教,不好的学生,反正我教了,你爱听不听,爱会不会。

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有的人说:孔子说这三条我都没做到,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除了做到这三条,其他我也没有什么了。

第三种解释是,这与我有何难啊?这就是我的一贯作风啊。

这三种解释有没有道理啊?都各有其道理,那意思差别大不大呢?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对于孔子来讲,那都不叫事儿,具体怎么着听我一一道来。

一,默而识zhi之,博闻强识的识。

默而识之,就是说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我读一读念一念,告诉别人,我交差啦,我也学了,那是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的。

事实上来讲,无论是小孩儿还是我们大人,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学的。

为谁学的?为自己学的。

怎么样叫为自己学啊?学进去,记在心里,理解了,而且能够应用了,变成自己的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把它用好了,关键在于你的心,你能把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行啊,这是学习的方法。

那还有的人读成识,就是晓得的意思。

曾经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说,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啊?

王阳明说:谁让你记得的?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要把它理解应用,其实还是差不多。不管怎么说,不管念shi也罢,zhi也罢,大家知道要默而识之,心里晓得。

第二个就是学而不厌,是说做学问的态度。刚才我提过,一个是说学习乐在其中,不厌倦,不厌烦。

这一点其实好多人都是做不到的,怎么说呢?我们学一个东西,你比如说看书吧,看着看着就烦了,就看不下去了,觉得没意思。

我们到超级演讲家来练演讲,刚开始兴趣还很足,干着干着就烦了,什么呀?没意思,就懈怠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就一直这么懈怠,你真正能够有所成吗?所以曾国藩就一直强调,要日日不断之功,就是学而不厌。

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超级演讲家日更群干嘛的?就是要求我们不间断,天天做演讲,天天做,把它当成习惯,就像吃饭睡觉,就像喝水,就像上厕所,这都是日常。

以读书为例,有的人喜欢读书,到处找书看,到处问人要书单,但很少有一本是读完的,都是翻了翻就放下了。

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书读完了以后再读下一本,这边不读完就不读下一本儿。

这一块儿希望大家也学习学习,我最近在群里发言不是很多,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

其实我是在读书,包括我最近给大家推荐了许多书,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什么了凡四训啊,现在又给大家推荐,其实好多书要给大家推荐,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学,还是要好好的去学习的。

第二个就是学习不满足,厌是满足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不要认为我学了一点,我就学学到手了,我什么都会了,我可以了,不需要再学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学无止境,学习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活到老,学到老。

接下来再讲第三条,诲人不倦。这句话是对老师的要求,那有的人就会问:大哥,不是说学习的三种方法吗?

其实我们一直也强调过,以教为学,教就是最好的学。

能当好老师,你就是一个好学生,能当好的学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大家说是不是啊?

教育人也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什么精神啊?悔人不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都讲过,教育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忠奸,不管是谁,我们都要想办法给予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才有的。以前较低阶层是不允许被教育的,一个是条件不允许,另外一个就是你们学了没有用,只管听话照做就行了,让你干什么干什么,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那是我们特权阶级的事儿对不对?这是有教无类,孔老夫子最先开始。

第三个就是诲人不倦,要尽心地去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能放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都知道当老师的人,他最喜欢好学生,碰到一个好学生,恨不得手舞足蹈。为什么?因为一说他就明白,两个人会心地一笑,其乐融融,当然好。

但哪有那么多的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一般,你要讲两遍才明白。

有的学生干脆,你觉得太难了,本来那么好明白的事儿,他就是不懂,这个时候就看你的态度了。

如果学生稍微笨一点,我们再厌烦,你一生气一懈怠,我不教了你,爱会不会,这个学生可能因此也丧失兴趣了,反正我也不会,我也笨,我不学了,这个前途就耽误了。

怎么办呢?有耐心,好好的去劝慰,多教两遍,用他最能懂的方法。

实际上你会发现没有那么多的笨人。只要他有兴趣了,好学了,那很快就会掌握了,我们不要先天就内心里就把人给分为369等,他就是笨,教他也没有意思,这是不行的。

有的人就会说我不是老师啊!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战友来讲,更是老师了。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吧。你把孩子生下来就把它养活,让他学好,培养他,你就是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

对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做大家都有数,都是好学者,我也不需要太多说了。

我们很多战友是当老板的,像舒妍,像李老板,。

还有很多人像秋艳,雪雪,还是当领导的,是个中层干部,那么你底下有员工啊,有的员工他就比较聪明,一点就透,有的就需要你多下工夫,怎么办?好好的去教导他,把他教会了,会了你就轻松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我也不是领导,我家里现在也没孩子,我就不是老师了吗?也不是,你是老同事,有新同事来了,你要不要好好的教他。

过去我们怕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现在还是吗?现在不是。现在就是你教会了徒弟,教会新人你就轻松了,否则活不都得你自己干嘛!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你都要好好的去教会别人,做好老师,这就要求我们会诲人不倦,不要疲倦,不要害怕。

儒家思想讲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两点,一个是读书,一个是交友。不能在家死读书,读书是输入,交友是输出,也是输入。

咱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讨论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还记得吗?子贡说的哈。君子就要相互诲人不倦了。

华杉讲他自己去了一趟以色列,一位以色列人就向他讲解以色列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两人一组,一起学习,传了两千年了,这就类似于我们上学的时候有同桌,大家知道吗?两个人在一个桌子上,当同学,可以互相去学习,互相去督促。

那我们007在2017年,我们刚开始加入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桌制,就是我和诗婷是同桌,互相督促。但现在联系的少了,大家都太忙了,这样互相督促学习,互相教育对方,互相接受对方的这个建议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诲人不倦难不难?很难,一般人做不到,但说到容易也容易,只要你有这种精神就好了,你想着办法能够教会别人,这种办法来成就自己那就对了。

咱再说说:何有于我哉!

这里面刚才提到有三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孔子自谦,这三条我都没做到呢!朱熹和张居正都持此种观点!

我认为,华杉也认为,这种观点对于孔子来讲,不至于如此自谦,他有那么多学生都是很厉害的角色,他在那么,没有多大意思。

采取的是第二种,就是我只是做到了这三条而已。

那有什么佐证呢?是有的。

《孟子》有一篇叫《公孙丑》有这么一段儿。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翻译过来就是,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觉得自己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就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说,学而不厌是智,诲人不倦是仁。老师既智又仁,那当然就是圣人了。这样看意思很清楚了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那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于我有何难哉!这三条都不叫事儿,这就是我能做到的本分,有没有道理啊?有道理,但是有一点显的自大。我觉得刚才第二种解释是比较切合的。

好了,时间也到了这一章,也就讲完了。

简单的再做一下总结。我们学习要为自己学,默默的把它记在心里,用起来。学习不要厌烦,也不要满足,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永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三就是教育别人要有恒心,也不倦怠,教会别人是目的,不是教了就完成任务了,这是一种教学精神及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孔老夫子能够做到这三条,做到极致,成为了千古圣人,我们可能成不了圣人,但是我们要学习圣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努力的去往好里做,无限接近圣人。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里面提到的四个点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