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既《夏洛特烦恼》之后,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本片讲述了一个爸爸在年轻时,是摔跤冠军,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了摔跤,转而培养孩子,但是他很想生一个男孩,来承继自己的梦想,后来还是只生了四个女孩,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两个女孩的天赋,也可以成为摔跤手,于是不顾一切的培养孩子,终于培养了一个世界冠军的故事。
我觉得本片的信息量很大,涉及很多的问题,如贪腐问题,社会问题,家庭教育,人生的选择,以及信念,阶层固化等等,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逆袭路上的种种遭遇,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的崛起,或许就是下一个中国。
我有感同身受的境遇,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但是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走弯路。影片中的父亲本身有一个梦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想让孩子去实现,这确实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身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确实也不一定是坏事,当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就像剧中两个孩子对话中所说的那样,你的父亲已经很好了,居然能让你去实现梦想,而我只能中规中矩,嫁人相夫教子,回家做家务,在这样的琐碎中国度过余生,而当实现了梦想的剧中主人公当实现了梦想之后,她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确实屌丝的可选择余地不是很多,特别是农村孩子出身,读书是逆袭的唯一途径,固然现在世界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当不能够完成底层的思维构建的时候,身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阶层的烙印。学历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敲门砖,确实还是逆袭的神器。
奥运冠军确实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和刻意练习,而数年的坚持就是为了等到那一刻,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奥运冠军当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热泪盈眶的原因。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奥运冠军是真正的稀缺资源,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和果敢,还有天赋,以及那么一点点的运气,当我看到剧中摔跤手吉塔的成功时,我也流出了眼泪,为她的坚强和坚持所感动,她所有过的感觉,我也有一种有过的感觉,完全被带起去了。
当我看到这种逆袭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郎朗和郎朗的父亲。郎朗的父亲写了一本书叫《我和郎朗三十年》,我想郎朗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从三岁开始就培养郎朗练习钢琴,据说郎朗有着很好的天赋,几乎从来就没有童年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钢琴的刻意练习。
郎朗每天练习钢琴十个小时,而且为了练习钢琴,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找遍名师,就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才,而且郎朗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其父亲为他选择的,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为了培养郎朗辞去公职,为了让郎朗能够练好钢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好在最后郎朗成功了,郎朗的钢琴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郎朗自己,而且郎朗成为了钢琴的代名词。
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走向了另一条路,就是认准一个目标之后,不放弃,刻苦训练,刻意练习直到达成目标,而且人生的每一步走的都是对的,这让他们摆脱了平庸,走向了卓越,而很多的小孩就没有这么走运了,他们在平庸中碌碌无为的度过了一生,甚至多走了很多的弯路。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这里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同样也是天才级的人物,却毁于家庭教育,本来他也可以和郎朗齐名,本来他也有着更高的天赋,但是却走错了很多步,导致直到现在依然是碌碌无为,他就是沈文裕。
沈文裕,天才少年,据说有一天看到一幅画,是一架钢琴,于是叫嚷着想要一架钢琴,他的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来一架钢琴,果不其然,居然一开始就能弹出一首曲子,其父一看,果然是天才,也是悉心培养,后来去了英国跟随钢琴大师学习,本来可以成就一代传奇,但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其父亲居然为了一点家庭琐事与他母亲吵架,一气之下将沈文裕从英国带回了国内,后果可想而知,限于国内的条件,根本没有学习钢琴的氛围,沈文裕回到国内,失去了与国际钢琴大师学习的机会,之后再也没有了继续往下走的勇气,郁郁寡欢,一代大师,就此陨落,实在是可惜。
奉劝那些在教育孩子的家长,当你的为人处世和专业素养没有那么高的时候,那么一定要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不要限制孩子的发展,同时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而不要退缩或者放弃,那样不仅仅是毁了孩子,也是毁了一个天才。
《摔跤吧,爸爸》,值得每一个人去看,看了一定会有一个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