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的第一次会面是孔子年少时在曲阜,老子助孔子在巷党为孔子助葬。
孔子问:先生来我鲁国有何感受啊?
老子说:鲁国乃礼仪之邦,我来鲁国两日,见人人通礼,实属难得,只是礼法虽好,但不能受其约束。
孔子:此话怎讲?
老子说:礼法乃人之所定,若被人所定的礼法将自己约束,必定行事拘谨。
孔子:先生此言差矣!若没有了礼法的约束,国家岂不乱矣?国家若乱,他国必会趁机欺辱。
老子叹了口气,说:当今世上,最讲究礼法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你们鲁国,一个是我们陈国,请问小公子。这两个国家现在状况如何呢?
孔子:我们鲁国国泰民安,陈国弭兵之会后,应会好一些吧?
老子:非也!你们鲁国现在是晋国的附庸,而我们陈国是楚国的附庸,年年都要向其朝贡,怎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呢?
孔子说:这……
第二次,二十多年后,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孟喜子入周洛邑再见老子。
孔子:丘久闻先生独创大道之学说,敬请先生赐教!
老子:请问孔丘先生在鲁国主要学习和从事什么呢?
孔子:丘自幼学习礼学, 推广仁义 。丘以为,如能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汇在人的内心之中,使天、地、人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那么人的力量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老子:是啊!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孔子:人对自热万物,应有一种顺应,一种默契,一种敬畏,包括大地的万物都应相融相合。
老子:对,这就是自然中的和谐。
孔子:孔丘收了一些弟子,终极传播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质朴,朴素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能够将这种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老子:好啊,这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绝非至高无上。
孔子:我就是要告诉他们人要有秩序,人要有信念,信仰自己的国家,这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上所需要的那种美好的生活,就好像太阳,每天要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自然。
老子:孔丘先生所推行的恕、仁、智思想,正是我所推行大道中的德的具体表现啊
孔子:那请问先生,天 地 人 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而行呢?
老子:唯道德而已。
孔子:那何谓道德呢?
老子:道者乃天下万事万物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情无欲,无所不备,大而不包,细而不入,不增不减,永恒常存。难以用语言表达,凡是用言语表述的皆非道之根本,天地间的一切规律皆含于道中。
孔子:先生之言,丘感至深至奥,内含无尽的道理,但是先生所讲的道,应该如何与人事和社会相结合呢?
老子:道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人若恪守先天之性,不被后天的各种欲望所扰,顺应自然而行,身心自然康健,国若恪守其性,必然无为而治,天下也就少了纷争。而上德正是道的具体体现。
孔子:这天下人如果都能遵道守德的话,丘还何至于推广仁 义 礼呢?
老子叹了口气,说:是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学说就是教人去欲还本,回归自性。
孔子默念: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丘见先生站立于平台之上,有一种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的状态。
老子曰:人若能融于天下自然之中,就能洞观一切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正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同作,吾以观其复。
孔子: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圣人啊!
老子:哪里哪里。
孔子:丘在鲁国推广仁义礼,弟子众多,人称丘为鲁国之圣贤,丘虽不图此虚名,但今日见到先生,丘觉得要学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
老子说:我听说优秀的商人,最善于深藏不露,好似一无所有,圣人德才兼备,他的外形却看似愚钝,人不能走骄傲自满之心,不可有过多的欲望。这些对身体都是没有好处的,要知不足而后足,孔丘先生是鲁国大贤,却能如此谦虚,是为难得啊!
临别之际,老子: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德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不贵,就权以仁德的名号送先生几句话,做为临别时的赠言吧,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孔子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当谨记先生之言,道,不远矣!
孔子走后,老子说:此人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勤奋好学,将来必定造福于天下苍生!
孔子回到曲阜之后,曾三日不语,学生们很奇怪,就问他,老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孔子想了想,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跑,鱼,吾知其能游,飞者可以用弓箭射下,游者可以用渔网笼住,走者,可以用绳索套住,至于这龙嘛,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云而上青天,傲游于天地之间,难见其首尾,我这次见到老子先生,他就好像是条龙啊!
又过了二十年,孔子带子贡,颜回三见老子。
孔子:丘一生推广仁义,却事事不顺,难道是我丘错了吗?丘欲周游列国以推广仁义。
老子:先生周游列国,目的何在呢
孔子:周游列国,只为遇明君哪,使丘得一官半职,得以有推广仁义之所。
老子:以悠然逍遥之心,生活在简朴的田园之间,自然而然,逍遥无为,非士非官。孔丘先生,为何执着于仕途呢?
孔子:丘认为,人生在世,应该为官。有了官职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否则,作为庶民,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老子:孔丘先生之言,不无道理,但应适时而行。当今天下人心堕落,各国诸侯纷争四起,又有哪国君王愿意听先生的仁义之学呢?先生的仁义之学之所以难以推广,都是因为时机未到啊
孔子:时机未到。若时机到时,丘岂不早已归天矣?
老子:人类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你我只是处在长河中的点滴一粟,即使再活一百年,两百年,对于将来人类千万年的发展,都是短暂的。先生应做到死而不亡者寿,才对啊!
孔子:先生,何为死而不亡者寿呢?
老子:形死而神生,身虽已亡,但精神是永存的。如此,先生的学说才可以流芳百世!
孔子:先生之言,句句至理,但丘以为,人生在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广传于世,实在是一件憾事啊!丘还是想,将仁义之学推广于世间。
老子:先生既立此大志不妨一试,不管将来结果如何,先生也算尽力了,将来也不会留下遗憾。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年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难知何处归。
老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生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春夏秋冬之交替,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终日奔忙,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中,则焦虑之情而生,烦恼之情而增。
孔子曰:丘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国乱不治,战乱不止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而感叹矣。
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畜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而为之,何劳人为啊?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孔子说:可天气又有多少人能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呢?不去教化他们,国安能自治,人安能自正呢?
老子哈哈大笑:孔丘先生,我们还是走一走吧
孔子说:每次与先生见面,都有非常之收获,丘还有一件事相向先生请教。丘以为还是要争取为官,有了权利才可以施令,才可以更好地推广仁义道德,才可以广行善事。
老子说:先生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子很疑惑,问:水有何德?
老子笑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水之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无有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点头说: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以近人之所恶,夫谁于之争乎。
老子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到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这就是孔子三次问道于老子的故事,两位圣贤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的创始人,两种思想有不同,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支撑着中国文化一直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