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爱会没有伤害——北大留美高材生与家人断绝关系之感

曾经有一段时间,原生家庭非常之火爆,只要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一出,几乎都是爆文,几乎每一篇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都是在声讨原生家庭的“恶”。

无数人因此找到了组织:原来有那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小孩!

然后呢?

曾经被伤害过,然后呢?

抱怨父母,委屈:“为什么(父母)你们伤害了我,却从不承认?”还要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好?”“要你们说一句对不起就那么难吗?”

当这股声潮慢慢回落之时,“北大留美高材生与家人断绝关系12年”的新闻,使得这股声潮又死灰复燃,甚嚣尘上。

看过新闻的人不难知道,去掉“北大毕业生”“留美学生”这些学习上的优胜头衔,这个“高材生”在生活的战场上不能算是个成功的典型。事业没有什么成果,人际关系一般,亲密关系堪忧。在学习的光环映衬下,更显得步入职场的他失败得一塌糊涂。因学习成绩被过高期待,因期待落空而加倍贬损,王猛(化名)经历的心理落差想必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他自称自己个性内向,敏感,不善交际。发表这篇所谓“声讨文章”的本意,一是为了给已经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一方面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声讨,而只是“事实”,虽然这只是他心中的“事实”,是带有他个人认知看法的“事实”。

至于别人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又如何的感同身受,如何的深恶痛绝,已经和这件事都没有关系了。

打动别人的,激怒别人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在似曾相识的事件中曾经的“情”。

赞同他的,怒骂他的,其实都一样,都是认为“爱就是爱,不能带来伤害”的人。

哭着向父母求一个“公道”的人,大义凛然地维护着“无不是的父母”的人,谁的内心不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在哭着或卖乖地向父母求着认同:“你们是爱我的吧?”“你们的做法,不是因为我不好吧?”

他们仍如一个小孩子,需要父母的现实认可,才能够不再惴惴不安。需要父母和他人长时间的肯定,才能够确认自己的价值。

却忘记了,自己已经成为和父母一样强大的人,自己完全有肯定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被一根小木桩拴住的大象。

拴住他们的,不是“木桩”,而是小时候被拴住的“无力”。

现在,哭着去声讨那根“木桩”,当然可以,那是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最初回忆。但,声讨完之后呢?

如果,不能以今日之力,去解决昨天之无力,那么昨天就永远是“无力”,充斥着愤怒与不甘。

小马要过的“河”,到底是深是浅,必须由小马自己去评判;

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到底是好是坏,皆由“今天”的“自己”去评判。

真正成熟的人,可以坦然承认:

没有一种情,不是爱恨交织;

 没有一种爱,不会带来伤害;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爱而拉近,因近而生怨。

不是我不够好,而是因为各自的立场看法不同。

你很好,我也不坏!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一种爱会没有伤害——北大留美高材生与家人断绝关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