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四节

第四节:

全文是在展现“以民为本”的实际操作方式。

第一段,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作为一个人所需的物质补给一般都来自于天地(风调雨顺)与自然(种植、畜牧等)。可以说不管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也好还是材木不可胜用也罢,帝王将相也都是要吃喝拉撒的凡人,必须要对食材来源有一个较为良好的控制与索求。

引申:现如今,不管是谷与鱼鳖的捕获还是材木的运用上来说,国家都有一定的法度可以去规范捕鱼者、砍柴者如何控制好人类与自然的供求准则。所以,现在缺的不是不违农时,而是新一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给予所缺失的最为重要的态度与实践(换言之:很多青少年会觉得自己的衣食住行的获得都是理所当然的,且对天地、自然最为基础的感恩、尊重都在慢慢地消失,更不用说让这些青少年亲自去体会获得这些原料的艰辛与把这些原料变成美味佳肴、锦衣华服的过程的充实)。如果,那些为我们创造生命所需的物质基础的人们都老的做不动的时候,而我们每一代所能够传承他们的衣钵(为生命基础所劳作)的人又急剧减少的话,恐怕到最后最简单的生命基础都成为奢求。

总结:这一段的“本”在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耕耘大自然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第二段:

前(五亩之宅~未之有也):

①、(衣帛、食肉、无饥)此三者说明了一点,所有的物质基础都是人们辛辛苦苦耕耘所获得的(树之以桑、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人类在自给自足时满足了物质上的欲望(衣、食等),从而: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句话是在满足了物质追求后,并以尊老爱幼作为基础所映射出的整一个社会生活中人类对道德品质的追求(申之以孝悌之义),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是可以演变成很多做人的道理、行为的准则的。

引申:孟子借助给梁惠王灌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帝王之道,其实是在告诉百姓们,日常生活与追求到底应该如何(因为,“农时”二字其实就是对百姓而言的,而帝王将相对“农时”只是一个掌控而已,真正的不违农时是百姓对农活的辛劳):“不违农时”的耕耘出能够满足食欲、美欲等的物质基础;随后通过圣贤的教育,提升自身的修养与素质,这就是人类真正应该所追求的生活。

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真正的为百姓的个人利益负起责任来,让每个百姓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利益,这是君王对百姓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王无罪岁)。

引申:现在没有任何人会为他人的利益真正的负责任(包括生命利益),只有自己能对自己负责。所有的选择与决策没有任何人能左右,只有你自己来把握。做出正确的选择与理智的决策,对于日后的生活定然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的落魄、你的荣耀;你的卑微、你的傲气;你的成功、你的失败都是你一个人的,没有人为你这些买单——你的生活,不为任何人而活,只为你自己而活。

总引申:每个人的生活由一天的24小时构成,规律也好不规律也罢、幸福也好不幸福也罢,美满也好不美满也罢,也都就这样过去了,何必让自己活的愁眉苦脸的呢?好好的去面对孟子所谓的最基础的生活状态,也许也是一个真正的挑战。挑战成功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谁都打不败的人(满足的物质追求与健全完善的人格,我想没有什么漏洞可以被负面的影响钻空子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