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未来方向

乡村学校的未来方向

杨东平先生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和建设》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农村的环境中,我们最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社区化、生活化和乡土化,这些都是城市的应试教育所缺乏的。中国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有根教育、有机教育、绿色教育,这种改变很可能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小规模学校开始。如果我们真的在农村建立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它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城市,开展一场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农村教育的现状让人很担心。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少。本应该学生人数越少,老师对于教育教学投入更多,教育质量更好。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学生越少,教育教学质量越不好。教育教学质量不好的原因:一个是学生生源不好。只要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都会把孩子转到镇以上的学校学习。而留在本地都是家庭弱势的孩子。不是父母离异,就是父母残疾,或者孩子残疾。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心有余力不足。家长没有办法给孩子任何的辅导。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差生。二是师资力量薄弱。留在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老弱病残。稍微有能力的老师都会想法设法的调离这样的学校。而留守在学校的老师,对于教育不抱有任何的希望。很多老师缺少教育情怀,缺少作为教师应该有的担当。有部分老师会用敷衍的态度来教学。面对这样的学生,不是尽心、精心、静心的去教育,去钻研教材,去研究学生,而是用混日子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所学校,从学生到老师都对教育失去信心,都认为自己是最底层,最没有用的。可想而知,一群失去信心的人待在一起,这样的学校能够看到希望吗?

 我们的教育喜欢大,喜欢多,喜欢成绩。只要学校的人数足够多,班级人数足够多,就感觉学校有成就感。很多乡镇以上学校的小学都是大班额的班级,起始年级都至少在四十人以上。班级人数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掩盖问题,能够忽略问题。大班额只需要一部分人的成绩足够好,剩下的学生成绩不是太重要。四十人的起始班级,老师怎么能够有精力一个个去指导写字的姿势,怎么有精力一本本的去批改作业,怎么一个个的纠正怀毛病呢?大班额,很多学生的问题都会被掩盖。而乡村的小规模的学校,一个老师对应几个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教好孩子。只是缺少家长的信任,只是缺少老师自己的对于自己的相信。

乡村教育越来越凋敝,而它的改变需要更多层面的突变。

改变应试的评价模式,让乡村教育成为教育自留地。把教育等同考试,把教育质量看成分数,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曲解。乡村教育已经在应试教育中不占优势,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分数。但是,生源不能够决定教育的质量。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改变对乡村学校的评价模式,让乡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自留地,就能够改变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有着很大的潜能需要开发,只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乡村教育要重视学校所在地的特色,研究自身的优势,着眼于发展特色。乡村教育更能够接近真实地教育。在基本要求和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允许乡村学校探索特色教育。现在乡村学校的学生人数锐减,校园面积越来越多,闲置教室越来越多,只要放手,让师生尽可能的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学校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一门课程让学生进行学会探究,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学会技能的培养等。

树立师生对教育信心。走进乡村学校,你会被无形的自卑压抑着。待在乡村学校的师生似乎都是弱势的代名词。好的老师去了好的学校,好的学生去了好的学校,好的家庭都带走了孩子。无论你解释与否,很多人眼中待在乡村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没有能力的象征。而这种偏见不仅是老百姓这样认为,还有我们的同行,更有教育行政部门。同行和教育行政部门让这些老师更加证实了弱势的代名词。乡村教育需要老师坚守,需要老师奉献。我们缺少对于坚守着的尊重,缺少对于坚守着的敬意,缺少对于坚守着的公平。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唤醒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自信,需要唤醒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相信,需要唤醒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

减少行政对于乡村教育的破坏。乡村学生人数减少了,教育质量锐减,大家似乎看不到乡村教育的希望。教育行政部门本应该在力挽狂澜拯救处于死亡边缘的乡村教育。现实却是,教育行政部门却在无形中加速乡村教育的消失。教育行政一边发文宣传乡村教育的重要作用,宣传乡村教师的重要作用,却在一边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关系,让乡村教师一个个流向城里的学校,让学生一个个流向城里的学校。而且城里学校老师的各种优先的学习机会,各种资源的优先占有,让所有人心知肚明。

乡村教育是最近接真实教育的。不要贪大求多,只要能够教育好每一个受教者,这都是对社会的贡献。何必要每一个学生都考上大学呢?一个人的价值不是考上大学,有个好工作,而是对于社会有自己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学校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