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溥仪皇帝

武藤死后,关东军在东北的势力越来越稳固,溥仪的政治筹码也越来越少。他为了坐稳自己的地位,为了日后能有机会复辟,又做了更多的努力,但最终还是一场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溥仪又做了哪些努力。1934年,溥仪在漫天风沙中举行了登基仪式,第二次当上了皇帝。仪式之前,溥仪一方和关东军曾经因为仪式的程序发生过争议。在《绝密会见录》中提到,关东军不允许溥仪穿清朝皇帝的龙袍,理由是溥仪是满洲国皇帝而不是大清皇帝。在溥仪的坚持下,郑孝胥和关东军协调了半天,最终才让关东军同意溥仪先穿龙袍举行祭天仪式,然后在即位仪式时穿海陆空元帅的礼服。双方对于礼仪规程的争执,其实是对主导权和地位的博弈。溥仪没有实权,所以这种博弈主要体现在仪式礼制这些问题上。溥仪上任不久后,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向溥仪提出,要在伪满洲国营建两组建筑,一个是在宫中的“建国神庙”,另一个是宫外的“建国忠灵庙”。这两个建筑,都是仿造靖国神社而建的。他甚至要求溥仪将日本的天照大神作为祖神供奉,将神道教作为国教。在《绝密会见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溥仪的内心是百般抵触的,不过他最终委屈地供奉了天皇家族的祖神。在溥仪看来,这是一种借力的方法,他希望借助日本天皇的权威,向伪满洲国内的日本人显现自己的权力,并通过天皇的加持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抗衡关东军的势力,再找到机会复辟满清王朝。为此,他甚至违心地说:日本驻满特使代表着日本天皇,而我是以日本天皇之心为我心。他还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访问日本、跟日本天皇见面这件事儿上。有趣的是,关东军对这次访问却有相反的期待,他们希望天皇可以打消溥仪复辟的愿望。1935年4月6日,溥仪开始了二十五天的访日之旅。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宫亲王和翻译官林出贤次郎陪同他,会见了昭和天皇和皇后,还拜会了贞明皇太后。结束访日后,溥仪回到伪满洲国就发布了“回銮训民诏书”,希望树立自身权威。溥仪回来后变得更注重威仪形式,原来官员可以到溥仪卧室和他谈话,访日之后就不行了。溥仪的种种努力,让关东军对他产生了戒心,双方矛盾激化,造成了1936年4月“海拉尔事件”爆发。海拉尔事件,就是日本人杀了当时担任兴安北分省省长的凌升。这个人是溥仪的妹夫,也是溥仪的亲信,他特别反对日本控制满蒙。在海拉尔事件发生后,福龄、春德、华林泰等3个溥仪的亲信也纷纷被关东军处决。这可以说是日本关东军对溥仪的警告。不久之后,溥仪的伪总理郑孝胥也死了,但是这个时候,溥仪在内阁人选上已经没有一点发言权,最后只能完全听命于关东军,彻底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8.23』溥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