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文章——六上第四单元教学随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分别编排了《桥》《穷人》和《在柏林》这三篇小说,习作部分也是通过所给的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两个语文要素: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连贯,习作部分和课文相关联,那么在讲课文时,就可以想办法渗透一些小说的写作技巧,为学生的习作做准备。

讲课文前,我让学生把这一单元翻看了一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这单元课文都是小说,那么你爱读小说吗?小说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小说都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小说读起来很有意思,很吸引人!是啊!这就是小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读单元导读里的一句话: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也就是说小说中可以找到真实生活中的影子!就这样,我们开启了小说单元的学习。

《桥》这一课,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爆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故事。我根据课后题给学生布置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找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感受?二是老支书在洪水中是怎么表现的,体现了老支书的什么形象?这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文中写洪水肆虐村庄的句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让人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比人们的慌乱,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的形象更加突出。

再说说三要素中的故事情节,我问学生:“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那个地方特别触动你?或者说你读到哪句让你的心头为之一震的的?”学生纷纷说到:“课文最后。”“为什么课文最后深深地触动了你呢?”“因为读到结局才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让人很震撼。”学生说出了小说这样式结尾带给人的效果,我让学生迅速浏览《穷人》和《在柏林》这两篇课文,注意结尾,学生很快发现,这三篇小说都是这样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其实就把小说情节引上了高潮,让人回想起前面的内容,对比结尾,让人恍然大悟,于是我让学生总结了几个字,写在结尾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本单元的习作是给出三组组环境和人物,让学生创编故事,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习作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前面学习小说的前提下,学生对创编故事也有了一定的想法。交流平台中也通过交流课文中的经典片段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复杂心理。这些内容都可以为学生创编小说提供素材和灵感。学习完这一块之后,知识拓展环节是一首诗《回乡偶书》。这首诗学生之前背过,而且诗的内容也比较好理解。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之后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大概能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如: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者,在离家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乡,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老屋前,这位老者陷入了回忆中,这时,几个小孩好奇地跑过来,问了一句:“您是哪里来的客人呀?”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个创编故事的素材吗?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啊!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故事的三要素,环境,可以是落叶纷纷的秋天,因为落叶寓意落叶归根,而诗人在晚年回乡,不就是意味着落叶归根吗?人物,老者和儿童。情节:老者久经风霜,终于回到了故乡,内心十分激动,这时,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问道“您是哪儿来的客人啊?”。我问学生,这个故事的高潮在哪里?就是故事的哪个情节最触动你?学生说到,诗的最后:“笑问客从何处来”。听到这句话,老者内心怎么想,你能描绘出此时他复杂的内心吗?看,这次的作文我们又多了一个绝好的素材!

于永正老师说:“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文章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处处留心皆文章——六上第四单元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