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今又重读,才明白作者究竟要守望的是什么?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小说,其中就看过这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时是获取知识的时代,理解能力也不足,只是囫囵吞枣先往大脑里装。并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小说讲的故事内涵到底是什么意思?小说主人公究竟在守望什么?


最近闲来无事,又重读一遍《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次感受就少了些年时代的青涩,思考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如今正是盛夏,麦田里麦浪发出金色的光芒,再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光听书名字就给人很美,令人神往,它可以让你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夏季,在那广阔无垠的金色麦田中,仿佛有一个稻草人在风中轻轻摇动,好像要驱赶偷吃麦子的小鸟,它就是麦田的守护者。

当然,《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讲的故事要深刻得多,浪漫的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的麦田,听听麦田守望者讲述他的故事。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他1919年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进入军事学院学习,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这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校毕业,取得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因为他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对学习从来不太感兴趣,考试总是不及格。

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后,就投入文学写作。1951年就发表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著作还有《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等。他于2010年1月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91岁。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介绍

《麦田里的守望者》应该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中的主公公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家庭,但在学校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多次开除。在他第四次被开除后,就不敢贸然回家,只好在外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在最繁华的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在小客店,逛了夜总会,滥交女朋友,酗酒闹事等,这期间,他接触了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大部分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从他眼里,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五光十色掩盖下的种种丑陋。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但这样是不可能的,最后他只有生活在矛盾之中。当前的世界,让他苦闷、彷惶。他想逃避,不断用幻想来宽慰自己,欺骗自己,但到头来,还是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妥协,在这个枷锁一样的社会里,他左右不了自己,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叛逆者。

其实,他本想到西部闯荡去,但由于妹妹菲芘一直跟随着他,于是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要做一名守护者,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们,使他们不会掉下悬崖去。理想是美好的,现实也是残酷的,最终,大病了一场后,他不得不继续回到学校上课。这次大病让霍尔顿的内心充满了阳光,豁然开朗,就像是一头迷失的羔羊,迷途知返。仿佛是一夜之间长大了,懂得了生活,那就是一个人的他最终要还要融入这丑恶的现实社会,任何不切实际的叛逆都行不通的。

三、小说《the catcher in the rye》为何要译成《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直译为麦田捕捉手,catcher的意思为:n.接球手; 捕捉者; 捕捉器。in the rye,在麦田里,rye,为黑麦,相当于in a rye field ,在麦田中。

“Catcher”被译作“守望者”,非常恰到好处,所以The Catcher in the Rye,就被译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中国的大部分译本也是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名字,而且“守望者”这个词在中文里含义很丰富,也很能唤起人们的共同感受。


守望者,意思有坚守在原地,时刻关注着,体验着,思考着——这就是守望者。守望者也蕴含着一种暗喻和某种象征,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生命需要守望者,森林需要守望者,爱情需要守望者,精神需要守望者等等。在这里,麦田需要守望者,麦田其实就是指精神家园。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有这么一段话来说明作者想当Catcher的解释:“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四、《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究竟要守望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目的是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在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作者他究竟要守望什么?

在作者心里的那块麦田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让他成为一名守望者?


我的理解是,作者,或者是作者通过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游荡了两个星期。在这期间,他住过小客店,逛过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闹事,也使他接触了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让他看到了平时里看不到的景象。

正是这场游荡的那些平日里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这时在他眼里,彻底暴露了真实的面容,撕下了伪善的面罩。让作者看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资本社会在五光十色掩盖下的种种丑陋现象。

于是,他迷惘了,不知该怎么办?难道这就是他心目中向往的理想社会?不,不是,他不能这么坠落,他有妹妹,还有许多年幼的孩子们。不能让他们纯洁的精神和灵魂的麦田在这丑陋的社会里被污染。他要做这纯洁麦田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

可现实还是打了他的脸,他想当一名叛逆者,但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改变不了,只能妥协,最终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按照资本主义社会所安排的路走下去。


作者的这种思想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迷惘的青少年想法。二战后,50年代的美国,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富裕的中产阶级人数激增 ,但是人们的精神方面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

而且当时美国又是杜鲁门主义,麦卡锡主义盛行,国际上两个最大的越级大国家之间的冷战也开始,新的世界大战的恐怖乌云笼罩着美国和西方世界。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人花天酒地,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也有一部分人却不愿这样,他们看不惯这种庸俗的虚伪的社会,内心充满反抗精神,但缺乏理想,又不知该如何反抗,像无头苍蝇到处乱转,到处碰壁。

迷惘的青年人通过酗酒、吸毒、等颓废这样消极的生活方式,来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垮掉分子”。

同样作为年轻人,作者也有自已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做一名麦田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说出的这段话,给了我们答案,道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作者看来就是一份崇高的理想,他想要担负起这一重任。来实现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守望的目的,挽救处在堕落边沿的孩子,“救救孩子,防止他们在无意间堕落”。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梦想着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拯救那些还有一丝纯洁纯真的孩子,不让他们再受刭精神上的损害,作者把自己当成一位道德救世主,也向世人传达了他不甘像当时人们那样堕落。当然,作者与小说主人公一样,他们的理想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现实意义及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影响力。

小说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的丑陋一面,表现岀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迷惘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在物资生活丰富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一片荒漠,批判了光怪陆离掩饰下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狡诈。

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叛逆精神的小说,深受青少年的追捧,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不满。甚至一些大学图书馆就把它列为禁书,据说在美国高中,就因为有老师讲授《麦田里的守望者》,就被迫辞职。

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们对这本小说爱不释手,甚至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照亮偷偷阅读。

时间说明一切,现在它已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销量超过6000万册,作者也被认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的影响力也是很强的,比尔·盖茨曾说:我直到13岁时才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那以后我说那是我最喜欢的书。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它承认了,年轻人一定在生活中有点困惑,无法对事物有一个明智的看法,但是这一本书可以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闻名遐迩的英国摇滚乐队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曾在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披头士狂热”。约翰•列侬是乐队四位成员中的灵魂人物。

1980年12月8日,在纽约,约翰•列侬被人枪杀。凶手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他的粉丝,他开枪之后,就坐在街边看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入狱后他给报社寄去一封信:“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我真心希望的是,你们在寻找这些答案时会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谢谢。”


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希尔顿饭店发表演说之后走出饭店,就被一位青年连开6枪刺杀。警察在凶手住的旅馆里,也发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纽约时报》曾评价这本小说: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今又重读,才明白作者究竟要守望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