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到犯罪的反思

      一位读者评论说:文笔犀利,思想深刻,真实敢言!了不得!!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好记者!!点赞!!

从典型到犯罪的反思

武安的“爱心妈妈”, “感动河北”的人物李**涉嫌犯罪被抓起来了。又一个典型走向了反面。

  典型跌落,典型反转,不乏其例。早些年的天津大邱庄禹作敏,全国典型,犯罪入狱。涉县*街张**,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贪腐判了刑。有一报道写道:“张**少年好学,青年奋斗,壮年逐利,中年贪欲,晚节不保,一生成就付之东流,教训深刻,令人痛惜。”

一般来说,一个典型,开始总有他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一旦树起来了,成名了,有的人就头脑发胀,不知天高地厚,尾巴翘上了天。记得1980年代的时候,武安的磁山二街成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全国优秀党组织,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来二街视察,座谈时,邢崇智说:“过去我们树了不少典型,有些保持不好。当了典型,一定要头脑清醒,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二街的支部书记申礼成是个有知识、爱学习的好干部,当年有一部反映二街党组织的电视剧叫《红指印》, 30多年过去了,二街仍然保持先进,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红指印”。

当记者多年,关注典型,也宣传过不少典型。我感觉,多年来我们在典型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典型要慎重,树立起来了要不断帮助提高。典型不是完美,典型也有缺点,对典型不能“纵惯”、不能护短,有了新成绩要鼓励,有了错误要批评。     

二是,一个典型,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啥好,就说啥好;啥好,就戴个啥“帽”,不要一好百好,啥“帽”也往他头上戴,戴的“帽”多了,这也好、那也好,就没了特点,不切实际;别人不知道学他啥,他也飘飘然找不到北。

三是,树典型离不开新闻报道。记者要深入采访,独立思考不跟风。社会上有人说,典型都是记者“吹”出来的。此话有失偏颇,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记得有一年,我和河北日报记者李日山去采访一个典型。这是个老典型,宣传报道已经很多,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典型有些华而不实,有些事不好深究,深究了可能有些问题说不清。日山是个很务实的老记者,经验丰富,采访扎实,看问题很尖锐,分析问题透彻。采访完了,他说:“咱看不准,先不写了,观察观察,以后再说”。结果证明,这个典型的背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群众意见很大,老典型最终还是倒了台。

看武安李**被抓的报道,她涉嫌敲诈勒索、扰乱社会秩序多种犯罪嫌疑,这些犯罪嫌疑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平时也不是没有一点儿表现,人们也不是没有察觉,群众也不是没有反映。反思这个过程,可见我们的政府对待这个典型,缺乏有效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纵惯”。如果发现她有错误,及时指出,提出批评,也许她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2018年5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典型到犯罪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