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我们用世界思想大师角度,解读阿Q精神胜利法

对于鲁迅的《阿Q正传》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种解读,但也都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在此我用几篇文章的篇幅,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梳理,并对个别观点进行重新例证和丰富,我们为什么要分析阿Q,因为阿Q是一个我们普遍存在的典型负面人物,是鲁迅笔下具有劣根性的人物,我们只有人人看透他,了解他,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他这样的人物,只有避免成为阿Q这样的人物,我们才能具有优良人格的基础,

因为优良人格与阿Q的劣根性是无法共容,如果我们不能分析透彻,还容易把我们眼中的优良品格与阿Q的一些劣根性混淆,最终导致我们以为自己具有优良品格,但实际底子还是阿Q的劣根性。我一直认为,要培养优良品格,必须真正的理解阿Q的劣根性,因为当今有很多的表面光鲜的所谓个性,也许仅仅是被加以掩饰的劣根性,我们只有通过系统的深入的了解这种劣根性,才能从底子上保证这种劣根性不会在我们内心发芽生长。

首先我来分析他们常说的这个精神胜利法,我们也许仅仅知道精神胜利法,但不知道这种精神胜利法的来龙去脉,它的根源在哪里?它是如何在一个人的内心生长?从表面理解,这种精神胜利法来自于自尊心,对于自尊心,我们人人都具有,如果追朔这种自尊心,可以追朔到很早的时期,我们通过一些思想家和学者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这种自尊心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我们成为人之后,所具备的天性,爱因斯坦和达尔文在自己的著述中都有,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是这样写的:人类自尊的本性与其他一切合群的本性相似,起始由天择获得。爱因斯坦在著述中说:期望得到人的赞许和尊重是人的本性。

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看到祥林嫂因为再嫁,被雇佣的人家嫌弃,节日期间都不让她碰一些祭祀品,后来祥林嫂听说“捐门槛”就可以赎罪,于是就花光了所有积蓄去“捐门槛”,自以为赎了罪,于是就坦然的去碰那些祭祀品,结果还是被喝止,从此她一蹶不振,这就是一种自尊心的伤害,但这不是对人的自尊心伤害,而是对奴的自尊心的伤害,在她眼中连做奴的资格都被剥夺,由此看来自尊心来是自于各个层面的人,不仅仅是今天的我们。

按上述举例的思想著述中,我们知道自人有了自我意识,就有了自尊,这很正常,但这种自尊到了阿Q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看到,这种自尊心在他这里被放大了,这里很关键,有自尊心我们知道这是天性,但如果被放大就会出现扭曲,这种扭曲之后会完全的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我会在后文阐释,先看看这个放大的表象是什么样子。

我们在原文中可以看到,有这样的描述“和赵太爷是本家”“先前阔”“见识高”“将来我的儿子会比他阔很多”等等,因为“和赵太爷是本家”这句话,阿Q还被赵太爷扇了嘴巴子,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位置,把自尊心放大,放大到与自己本身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发生变质,如果阿Q把自己干农活勤快,会撑船、割麦这些当成自尊来保护,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这种放大后的自尊就已经不是自尊,而是建立在荒诞的信念之上,是一种违背常态违背情理的自负自傲。

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糟粕,会诱发我们容易走向这种荒诞的自负自傲,并且不易被我们自身察觉,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仁者人也”,这里的“仁”拆开就是二人,也就是说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自身是需要别人来进行评定,我们过去是一种群体意识,而不是独立的自我意识,群体意识中,你自始至终要有个角色和位置来对你进行标签化,我们缺少一种独立人格,因此很容易诱导我们不知不觉的让别人肯定自己,在被别人肯定的同时,又经常会把这种自尊引向一种自负。

当具有这种在群体意识里的自负感,那他必然会无法忍受损害这种“群体形象”的行为,他无法忍受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而无法自己对自己进行肯定,比如他受到洋鬼子的“哭丧棒”他害怕被人知道,他身上的癞疮疤都成了他的心理缺陷,自己也变的近乎神经过敏的状态,大家看过历史小说,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明令禁止使用与和尚相关的字,这就是一种神经过敏,因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写过,阿Q这样的人,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

这种自负之后的神经性过敏,就是一种变态的虚荣心,有了这种虚荣心,我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叫“面子”,他们不是把自尊心建立在与自己匹配的实际情况之内,而是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这样他们就时时刻刻想着别人对自己怎么想,怎么看,于是就不自然的追求别人追求的东西,斯宾诺莎在自己的著述中这样说过:人固然要重视他人的意见,但这种重视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根据他人的承认,自己才能承认,这就是一种奴才意识,这本身就是羞辱,这种虚荣心是权势人价值观的反应。

我想大家有必要细细品味斯宾诺莎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最终定义了阿Q的这种自尊心,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奴性而已,过去我们都知道有自尊心没什么不好,但自尊心的出发点和根基不对,那就变成一种受制于人的奴性。

在培根的文集中,我们也会看到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他们依着自己的判断无法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假如他们自己想一想别人对他们作何感想,并想到别人如何想成为他们这样,那么他们因为别人的谈论而使自己快乐,其实在内心中也许正好相反。这句话有点绕,但也只能这么绕才能解释这样的心理,可见阿Q这种心理状态是多么的绕,绕到连解释都是扭曲的!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Q正传》我们用世界思想大师角度,解读阿Q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