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五月

  偶遇一场风,不论好坏,只想低声回道"承蒙错爱"

图片发自App

  十一月到一月,一月到三月,三月又到五月,在不易被人察觉却始终存在的近半个循环中被迫举起沉重的手一脸凝然和四月告别。

  四月的自己好像一直在围绕一个无解的词——"距离"。

  为了更好的知人论世,四月,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反反复复,重重叠叠的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页都会加深自己"不轻易翻看下一页"的想法,就像那个"万里长梦"不想轻易的被唤醒,就像古驿道上的那片黄叶用它的执念抗拒那阵风的肆意摆布。

图片发自App

  我始终觉得书中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已经超越了它原本作为文字该坚守的职责,这也难怪老师向外国的交换生解释汉字的时候说"中国的汉字有一种庄重的使命,因为将它们置于田字格后,每个汉字的背后背负着一个生命的十字架,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沉重的灵魂。"或许真的是这样的吧,灵魂的建构增添了它的睿智,增添了它的厚重感,然而所有的所有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超越生命所能承受之重——我所理解的生死之距。

  复活节与清明节共存于四月初始,恰如其分的暗示了这个月份的宿命,一种横亘了生死的距离,一种永恒隔绝的距离。

图片发自App

  我向来不敢承认自己经历了很多,因为在自身真的没有经历很多之前,所有的措辞都显得极其苍白,所有的言论都只能证明自身眼界太过狭窄。好像那些说自己经历很多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已经足够成功已经拥有了傲物的资本或者是足够淡然不会再因外界而改变自己。

  这个四月,远方的那个Ta一直鼓励我勇敢的去追寻诗和远方,寻找象牙塔外的世界,我知道作为朋友的Ta的善意和希冀,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可能一开始就觉得根本不需要解释吧。

  曾经多少人企图打破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曾经又有多少人安于现状选择脚踏实地,我不想去评论对于错,是与非,只能说他们都是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努力着,而且我觉得这样就够了,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件冷暖自知的事情,不需要纠结太多的。

  现代文学课上老师对卞之琳诗歌的深度解读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生命都会有一层茧,或许现在很薄,放心吧!它会越来越厚的",一向幽默可爱的他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说出了这句话,那个时候班级里的同学都笑了,可是一笑而过之后细细回想这句话,给我最深的感受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距离,一种似近非近,似远非远,若即若离的距离。

  或许是四月思考了太多关于"距离"的事情,以致于月末的时候将自己美学论文选题定成了"距离中的审美生成",现在回头想想,在评论家都争论不休的领域,我那浅薄的见解不是只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自量力吗

  好在四月已经过去,五月又是一个开始。在教室的时候抬头看见黑板上写着大大的"后来的我们",落款日期虽然定格在昨日,但是期许却留给了未来。

图片发自App

等流淌的星河打磨掉棱角与轻狂

用岁月慢慢将记忆中的你雕琢成你爱的模样

那时的你应该会向时光低声回道"承蒙错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