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前几天,突然想吃家乡的大烧饼。于是特意下班后到一夜市寻找卖烧饼的摊子。
只见熙熙攘攘,红灯绿酒,各种煎炸小摊,行人来来往往,听见锅碗瓢盆的声音,“来两个烤串”,“来一份炒米线”“好的,稍等马上好。”满是人间烟火的感觉。
终于觅得一个烧饼摊,挂着河南烧饼的大红色招牌,飘着芝麻的香味。我赶忙过去:“老板,来五个烧饼。”我说着一口河南话。
“好的,”老板一听老乡,笑着只道应付。我特意让老板把烧饼在火炉里多烤一会。我喜欢吃烤的焦黄的烧饼,外面焦脆,里面很嫩,吃起来口感特别好。
总觉得现在的烧饼很薄,不像小时候的烧饼,又便宜,又好吃,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夹心,吃起来咸咸的。
小时候顽皮经常只吃咸夹心,把外面的给大人们吃,现在看来最好吃的则是外面的焦黄更有嚼劲。
老家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是一年一度庙会的节日,就是唱大戏。政府会从外地请一个戏班子,寻一个土坑或者空地,搭个戏台,唱个三到四天。
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那时候不止是唱戏,比集市热闹许多,各种小摊,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小饰品,记忆深刻的还有会动的蝴蝶发卡,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那种,样样齐全。
那时候总是想偷偷问母亲几毛钱,买上两个闪闪的蝴蝶发夹,戴上去觉得自己是最靓的仔。
那时候生活很穷,物价也很便宜,烧饼一块钱可买五个。很多人不舍的买,大部分人都是拿着面,芝麻,香油去加工。
那时候跟着奶奶生活,大大小小我们姊妹三个,少不了在放学后找吃的,大多数时候是干馒头夹调料品,有时恰逢夏天则是用麦子炒的炒面,兑些红糖与水搅拌吃。
爷爷在庙会的时候,都会准备些许面粉芝麻香油,用车子驮到会上,让卖烧饼的帮忙加工。记得很清楚,每次都是加工一大篮子,我们看到满满一大篮子的烧饼时,都像馋猫一拥而上,恨不得一下子吃完。
唯恐我们贪吃不吃饭,浪费了烧饼。都会把一大篮子挂起来。那时候堂屋的正上方有一个大的挂钩,但凡吃的东西爷爷都会站在凳子上挂起来,一方面防止猫儿与老鼠,一方面防止我们贪吃浪费。
我们每天放学都会望着挂在上面的篮子,无数次想吃里面的烧饼。有时候爷爷奶奶不在家,便会踩在凳子上试图把篮子摘下来。但是奈何个子小,力气也不够。
最初的烧饼吃起来是软软的,很好吃。风干了一段时间后,烧饼却是硬邦邦的,不过吃起来却是很香,很有嚼劲。
奶奶便将烧饼放在锅里烧饭的时候热一下,加热后的烧饼是很软很软的,吃起来像是吃肉一般,甚是好吃。
读了初中以后,跟着父母到镇子生活。有时候早上会买胡辣汤喝,有时会买几个烧饼泡在里面,连吃带喝,放到汤里的烧饼有点辣辣的感觉,味道格外不一样。
夏天时,镇子上每逢一四七三个日子,都有集市。有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子会摆一个凉皮摊。记得很清楚2.5一份,因为在我家门口摆着,每次都是给盛满满一大碗。
有的饭量很大的人,凉皮是不够。都是买上两个大烧饼就着一碗凉皮,吃个饱饱。
相传烧饼的由来是汉代从西域传来,很多地方都有烧饼,做法不一。但是我独爱家乡的大烧饼,那种在火炉里烤的焦黄的大烧饼。
说起来也是有趣,每次只要步入我们大太康,路过一个叫做平岗的镇子,马路边上总有几个在路边摆烧饼的摊子。每次路过闻到飘着香味的烧饼都要买上两个,夹些许的辣条与烤肠,那吃起来别提多带劲,拿肉肉给我换都不肯。
过年从老家出发时,特意到烧饼摊就要买上十几个烧饼带到了苏州。吃一口烧饼,就有一种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