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读后感

        尽管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骄傲地说现在中国年轻人是“一出国就爱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段时间里,中国留学生曾发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的空气居然是那么香甜清新”等大伤中国人感情的论调。对此,老一代留学生陶行知早就给出了中国人应该有的留学态度和人生追求。

        1923年11月13日,陶行知先生在去武昌等渡轮的空隙时间给妹妹陶文渼写了一封题为《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家信。在信中,他告诉妹妹,“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

        陶行知并不是一个迂腐守旧的人,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特别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活,使他也有一些“外国的贵族的风尚”,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定的使命”,即“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种使命感使他始终不丢中国心,始终不淡中国情。

        陶行知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短暂任职,那时他还保留西装革履的西式着装习惯,然而当他投身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时,着装也改变了。“知行近日买了一件棉袄,一双布棉套裤,一顶西瓜皮帽,穿在身上,戴在头顶,觉得完全是个中国人了”。本已有深浓的中国心,再一穿上中国服,陶行知慨叹道:“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不仅仅是“形神皆具”的中国人,还是“知行合一”的中国人。张伯苓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即“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陶行知不但深怀爱国之心,豪迈地表明自己是中国人,还全身心投入到促进“中国好”的事业之中。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爱国三要求”来衡量,陶行知先生就是真正爱国的典范。他针对中国教育阶层固化和隔离的现实问题,决心通过平民教育来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和“深沟坚垒的纵阶级”,以能“叫种种人受平民化”。陶行知开办暑期学校、提倡教职员学生之互助、提倡男女同学、服务中华教育改进社等等,做到“随便什么地方都去宣传平民教育”,甚至到南昌监狱给四百个犯人演讲。

        民众受教育才能觉醒,才能自强,陶行知呼吁“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陶行知以平民教育来打破阶层固化,防止社会的阶层割裂、隔离和对立,形成良性互动、平等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这就是“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教育意蕴和教育价值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