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224【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白话】子路在石门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入城,守门者问:“你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家来的。”守门者说:“就是那位知道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古时候每一座城都有宵禁,晚上十一点之后城门关了,不让人通行。因为子夜时分,不关门便有引来盗贼的危险。所以,十一点门一关,子路就只好在门外过夜了。

第二天一大早,城门刚开他就进城,别人当然要问了:你从哪里来的,进城要去哪里?子路回答,是从孔家来的。

当时孔子在鲁国应该是当司寇,是大夫之家,大夫相当于是部长级别。古代一个国家部长级的官员并不多,一说从孔家来的,守门的人就知道了,所以子路说“自孔氏”。

这个守关的人并不简单,说了一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后来这句话成了千古以来对孔子描述的缩影。

一个守门的人,阅人多矣,旁观者清,他对孔子的理解是:知其不可,明明知道行不通;而为之,还是要去做。究竟动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动机呢?

对于一般人来说,行不通的事情就不做了,或者等待别的机会再做,或者干脆就半途而废了。而孔子不一样,虽然明知行不通仍照样做。

旁人都觉得奇怪,分明行不通,所有人都知道,他为什么还这么执意要去做呢?因为孔子的动力在内不在外。

人性向善,这个“向善”是自己真诚所带来的力量,不是他人施加的力量。力量来自他人,就如同气球,不给它力量,不久便消气了;自己有力量,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力量是来自内在的,本身就可以自行发电。

而人的电能也就是来自自身的真诚。如果不是由内而发,而是依赖于别人的嘉许赞赏,那么,当外来的力量消失了之后,人也就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失去了奋斗的理由。

这就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由,这一套完整的人性理论,它的核心并不是说要不要去选择做,而是身为一个人就没有第二个选择;我们只有一路向前,坚持始终行善的一个人生目标。

人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善。人不能避开人群,只能身不由己地、由内而发地、真诚地与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建立适当的关系,这是唯一的选择。

如果发现自己处于逆境当中,不要抱怨,这正是我们磨练意志的最佳时机,是我们提升修养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家世、环境、背景不理想,反而是一个磨练的机会,因为我们可以从缺乏当中提升自我。相反,那些一直活在顺境里的人,才不懂得反思自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之224【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