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己这10个问题,才叫真的在思考

生活工作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数不胜数。只有分清哪些信息禁得起推敲,哪些正确但不够严谨,我们才能做个明白人。

想冷静辨析各种信息,你需要拥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就是能够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思考过程,知道哪些思考方式正确,哪些有漏洞。

你可能会说,培养这种能力需要长久的锻炼和大量的实践,太难了。别担心,你只需要记住这10个问题,就能够初步运用批判性思维,分辨出那些看似有道理实则不严谨的信息了。

1. 你面对的观点,是一个推断还是一种感觉?

如果一个观点是不带判断的表达,比如诗歌中说“巨大的宁静如你干净的布鞋”,就没法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如果是个人感觉,也无法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比如“我不喜欢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娃”。只有推断性质的观点,才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

2. 审视这个观点,对我重要吗?

这是一个“刹车问题”,它在快速帮你做一个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下进行审视和评判,帮你判断值不值得投入思考成本。你也可以换个问法问自己:我想要审视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3. 这个结论是在回应论题吗?

帮你判断论题和结论是否匹配,结论有没有偷换。比如,你问同事:“之前说的方案,你预计什么时候能写好?”对方回答:“我做完手上的一个事情马上就开始写。”就是偏题了。正面的回答应该是:“我手上有个事需要一天来做完,然后这个方案我估计要花两天时间。所以我三天后能给你。”

4. 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是帮你看论证过程是否严密。你可以注意两点:前提是否正确,从前提得到结论的推理是否正确。比如,“如果一个人不在中国,那他一定不在北京”,这是前提推理都正确。“《权力的游戏》前几季都很好看,那么第8季也一定好看”,这是前提正确,但推理不对。

5. 思考或对话中,提到的概念足够明确吗?

这是在帮你判断,关键概念的定义分歧会不会影响结论。有时候概念的不清晰还会导致双方词不达意。比如,“朋友”这个词,可能你觉得指的是非常熟悉信任的人,而别人却觉得刚认识的人也算,所以在对话时就需要明确词义范围。

6. 思考过程用到了哪些隐藏的假定?

这是在帮你判断,隐藏假定会不会动摇论证的可靠性。比如“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所以养猫的人会越来越多”,就是隐藏了假定“不生孩子就一定会养猫”,但这其实不正确。

想判断假定对不对,你可以追问:它与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它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它来自哪里,来源可靠吗?

7. 换一种信念,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信念是指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它是一种非常牢固的隐藏假定。比如你认为“人性本善”,就是一种信念。当听到“人性本恶”的信念时,你可能会感到本能地反对或厌恶。但你要试着把信念当作一个普通的观点去审视,如果别人与你信念不同,不等于他在否定你,也不代表他就一定错误。

8. 换一种立场,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立场是指你所代表的身份和所抱持的态度,这也会影响你的思考。比如996工作制的讨论,如果你站在雇员立场,会反对它,但如果站在雇主的立场,结论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9. 换一种情绪或欲望,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情绪和欲望非常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比如你工作上拿下了一个大项目,同事却说你只是运气好,那么这就很可能是他被嫉妒情绪影响了。如果你想避免情绪的影响,可以多问自己一句:一段时间后,我再回来看当下的判断与决策,会不会后悔?

10. 这个结论,放到更大的格局或多年后还适用吗?

人的思考,往往面临着时代局限和格局局限。比如老年人喜欢攒钱囤东西,就是小时候受苦太多了,这是时代局限。而很多完全不了解人工智能的人,对它怀着深重的恐惧,这就是认知盲区导致的格局局限。所以当你得出一个结论,还要看它是否在不同的时代、格局上都经得起推敲。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自己这10个问题,才叫真的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