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 触动人心的深层原理
01| 比有趣更重要的是什么?
广告的核心
引发改变,改变用户的行为 / 用户看了广告后,自主,心甘情愿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广告就是通过内容的创作和分发,来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继而改变别人的行为。
02 | 制造改变:怎样让外星人吃辣椒?
推力
硬广,强硬的塞给对方
拉力
让对方自己想买
压力
让对方不得不买,没得选择、
广告从来都是希望用户能心甘情愿,自主的改变他们的行为
种草
在你的心理制造、埋下了一个消费需求或者渴望
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改变认知 = 改变看法 & 改变感受
改变看法,通常是“被说服”或“被启发”;(理性)
改变感受,通常是“被感染”或“被打动”(感性)
从改变看法和感受,到改变行为,一方面,这通常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累积、沉淀。
改变行为,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但是大多数广告往往无法一步到位,直接改变行为;能够做到改变人们的看法或者感受,就是有效的广告了。
想要说服对方,或者让对方改变,或者让对方喜欢上自己,也可以让自己活的像广告。
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你直接命令,这是推力,你用武力恐吓,这是压力,只有用拉力,改变对方的感受和观点,才能继续有可能改变对方的行为。
03 | 理清策略:成为职业求爱者的第一步是什么
广告就是通过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来改变他人的看法或感受,继而促成他们行为的改变。
写广告huo文案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产品要卖给谁?(用户是谁)
2、他们为什么要买?(购买动机)
3、怎么让他们认识到这件事,决定买我的产品?(用户种草)
4、你期待的用户行为的改变是什么,? 哪种认知改变能实现这种行为的改变
写广告前先搞清楚这三个问题
一、商业目标:我商品的生意来源在哪里?
生意来源有三种
1、更多人用 2、 用的更多 3、花的更多(消费升级)
二、传播目标:选择一种“认知改变从而导致用户的行为改变”
要先搞清楚这2个问题
1、用户为什么不喜欢我 2、改变什么样的认知,会让用户改变其行为
三、该如何让她知道这件事,该用什么办法来让她的认知发生改变,继而改变她的行为
整理一下
写文案或广告之前有这么几件事情要做
1、我的生意来源在哪里?
2、用户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
3、用户为什么不买我的产品?
4、怎么找到我们要改变的那些人?怎么清楚的了解、定义他们
5、改变用户的什么认知(看法or感受),会让用户喜欢上我?
04 | 认准对象: 如何同时追求30个姑娘
先把这30个姑娘也找出来
第一步,先要选出 目标用户?
目标消费者、目标人群之间的区别
了解产品的购买者是谁? 产品的使用者又是谁?谁是购买决策的影响者?
使用商品的人,和真正花钱的人,未必是同一类人,影响购买决策,消费决策的可能又是另一群人。
第二步,认知他们,了解他们
自检的标准: 能否清晰的描述他们
年龄、性别、学历、收入这些外部特征,已经越来越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和消费状态了,
该怎么描述你的目标人群呢?
比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认知。(心象—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认知共性” )
这群人的 观点和看法大部分是一致的,感受上来说也是一致的(笑哭同步)
才能清楚地描绘出“心象”呢?
焦菊隐先生有个说法:“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这是唯一的办法
这也是我能与其他文案工作者拉开距离的唯一办法
整理一下:
这节课,就是 如何选出我们产品的目标人群(目标消费者还是目标人群)
怎么找? 能否清晰的描述出他们的认知特征(不仅是依靠外部数据特征)
05| 核心体验: 你凭什么打动人
这节课的内容是:
应该用什么来让她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该用一个什么东西去打动她,或者感染她。
应该用什么来让她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该用一个什么东西去打动她,或者感染她。
答案是: 核心体验
产品有核心利益点还有核心体验
核心利益点= 产品卖点,产品优势
核心体验= 产品品牌可以提供的,对于消费者或者用户有价值的那个独特体验
什么是独特的体验,这体验具体指的是什么?
怎么判断你所选出来的核心体验是可行、独特、有价值的?
第一是自身,要看自己能够提供哪些体验或价值 (跟自己比)
第二是考虑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品牌或产品,他们是不是能够提供,或者能不能更好地提供这种体验或价值?要跟他们比一比;(跟竞品比)
第三,就是考虑目标人群,他们是不是会需要这种核心体验。(跟用户比)
ps::一项核心体验,有时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与消费者需求的升级,需要不断更新。
为什么选定人群会特别的重要,各花入各眼~
作为一个人,我们能提供给周围他人的核心体验是什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
06 | 品牌价值:谁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谈恋爱,都得让对方先记住自己, 否则好感根本没有办法累积,品牌也是如此
品牌的原始特征: 被记住,被认出, 明星,自媒体亦是如此。
品牌的好感可以累积,口碑可以传递,可以被记忆,可以被辨认
品牌的定义———— 固化的偏好
自己对产品的好感,或别人传递来的口碑,都附着在这个名字或形象上,变成一种固化的偏好,“商标”就可以被称为一个“品牌”了。
怎么样才能建设起这种“固化的偏好”?
认识上的偏好,会触发行为上的选择,当这种偏好累积、固化下来了,它就成了品牌层面上的“忠实”。
对品牌的偏好,一定是要与产品脱离,才算成功了
建立品牌的终极真理,就是一定要把客观的偏好,变成主观的偏好。(建立品牌其实就是要把客观的喜爱,固化为主观的偏好,把需要理由来支撑的喜欢,变成无缘无故的爱。)
产品偏好可以转变成或慢慢累积为对品牌的偏好,但是,对特定产品和功能的喜爱,它是具体的、特定的、理性的;而品牌呢,是已经固化的偏好,是抽象的、是泛化的、是非理性的。
觉得某个牌子的某一款空调做得很好,这就是对产品的喜爱,
但是你觉得这个牌子造的空调肯定都是好空调,这才是对品牌的喜爱。
为什么要构筑品牌?品牌有什么作用?-- 溢价
高度固化的偏好的好处?
1、默认信赖 2、优先选择 3、相对溢价(卖的更贵)
什么是人设?= 个人品牌
打造个人品牌的阶段—— 建立人设,完善人设,强化人设
07 | 何为洞察: 走心,是走谁的心
本节课的内容核心
1、到底什么是“走心”? (what)
2、走心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HOW)
3、掌握这个秘密或者说这个核心科技,对咱们有什么用处?(why)
1、什么是走心?
走心不是走自己的心,走心是走别人的心,是让你创作的内容走到别人的心里去。
走心的本质,是引发受众的共鸣与共情。
共鸣跟共情不一样,
共鸣是理性的,是观点和看法上的认同;
共情是情绪和感受上的代入。
ps:
共情与同情的区别——
同情是你看了一部电影,流着眼泪说电影里这个女的太可怜了;(旁观者)
共情则是你女朋友也看了这部电影,流着眼泪说,没错,我们女人太可怜了(有代入感)
我的感受
走心的本质也是打动人,就和第一篇的文章里所说,改变用户的认知,理性的和感性的两大方面去改变
这走心也是如此,在看法和观点上引发共鸣,或者 在情绪上感受上引发共情。
自己的话来概括
什么是走心?
1、 走的不是自己的心,是要走进用户的心里去
2、能引发用户产生共鸣和共情就算是走心了
共鸣呢,是用户认可你文案里的观点和看法(是理性的)
共情呢,是你在文案里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让对方有代入感
2、怎么做才能引发用户的共鸣与共情呢?
答案是洞察 (这也是你能和其他文案拉开距离的要素之一)
什么是洞察?
字面上的理解: 洞悉事物原委的观察 + 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 洞察 (不是观察)
广告人说的“洞察”,通常是指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或者已经被大家遗忘了的真相、事实。
洞察: 事实真相 + 没被发现 or 被遗忘
洞察:笑话,段子,脱口秀,都是一种洞察
我们比别人更深刻地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之后,(事物本质)
比别人更清楚地看到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事实之后,(被忽略、被遗忘的)
所得到的那些能让人既感到新奇,又认同的结论。(新奇又认同的结论)
防止入的坑:
PS: 有趣的事实,正确的认知,准确的洞察
有趣的事实—— 哦,是吗,这个事我以前还真不知道
正确的认知—— 嗯,没错,就是这样
准确的洞察—— 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么回事
3、洞察有什么用?
走心”的洞察,制造了“动心”的效果,所以我们才说,“洞察”是说服力、感染力、传播力的来源。
第一是强烈的新奇感,第二是瞬间的认同感。
既新鲜又认同,那你就是打动了他
养成寻找洞察的习惯,修炼看穿事物本质的秘籍
我的感受:
洞察太有用了,看穿人心,看穿事物的本质。
有了洞察自然就能更好的说服对方,改变对方的认知,继而改变对方的行为。
说话一针见血,说话有建设性,都是有了洞察,这个技能修炼之路必定是辛苦万分,但有老师的《洞察心法》自然就有迹可循,先去模仿,摸索,探寻,创新!
08 | 发现洞察: 你是李宗盛,还是王尔德
本文的核心是 哪里找到洞察?
看见、观察、洞察的区别
看见--- 然后就忘了
观察--- 看到现象
洞察--- 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观察后追问一句为什么?)
人群是筛选,洞察是找到,难道不是发现吗?
洞察从来不是被发明,而是只能被发现
洞察一定是已有的,只是没有被精确的词语来表达出来,之前的状态是一种模糊的,当看到某一句话,之后便有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洞察的定义: 某一人群的认知或行为的隐秘共性,或背后的真相
关键词: 人群,认知或行为,共性或真相
哪能找到洞察? 洞察从哪里来?(这也是区分高手的标志性的环节)
李宗盛—— 说破型的洞察
“心念已至,而口未能及”的那些事,你心理有那个想法,自己却没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人却把他说出来了
钱钟书—— 看透型的洞察
我之前没这么想过,但是我一听你说的,就觉得说得特别对”
“一闻此言,恍然大悟”
这两者的区别
说破型: 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有这样的感受,或者行为,但不知改怎样用文字表达
看透型: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经过别人一说,启发式的,我怎么就没想到,确实是这么个理
如何把洞察挖出来?
说破型的洞察——
人们认知(行为或看法观点)与表达的那个缝隙,说出来,我就赢了(引发共鸣)
说出大家心里原本就有的想法,容易传播。
看透型的洞察——
人性真相与普遍认知 之间的缝隙。
大家还没认识到,你先认识到了,你就找到了一个洞察。
精彩的修辞—— 表达与表达之间的缝隙
有一些洞察它不是洞察。有一些文案或者内容,是说同样的一句老话,说得比你好听而已。
胜在表述而非揭示——换句话说,只是把话说得更漂亮了而已。
09 | 细分洞察:为什么会“叫好不叫座”
、
广告不一定是拍给消费者看到,我的眼里,不能只有消费者。
传播路径上有这么三种人 (如何发挥这三种人的商业价值)
第一种是围观者。他们感兴趣,所以会看、会关注,也许还会跟人讨论,但是他们不参与,也不购买;
第二种是参与者,比如被广告内容改变认知的人,以及主动转发、点赞、扩散消息的普通人;
第三种,目标消费者。即被改变认知,也改变了行为,直接被这些传播影响,为产品买单的人
一个广告活动,不应该只考虑所谓“目标消费者”,你的眼里不能只有他。你要知道,围观者、参与者,都自有其价值。
直播活动:
观看者,参与者,目标消费者。
洞察之外,还有洞察
广告内容的观看者、品牌或产品的消费者、媒介平台,或者整个传播链条里的各种参与者,这已经是不同的三种人了。
观看者和参与者都不能忽视。观看者有可能转化为消费者,参与者有可能帮助你的广告内容触达更多消费者,二者还都有可能帮助影响你的消费者。
针对三种不同的身份,就有三种不同的洞察
第一种叫社会人群洞察,指广泛大众或某一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或行为共性。你好好利用这个社会人群洞察 ,可以吸引来更广泛的关注;
梦想、友情、爱情这种话题里,藏着能触动广泛大众的“社会人群洞察”。
第二种叫参与人群洞察,是与受众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有关的认知或行为共性,好的参与人群洞察可以带来更积极的互动;
人群与媒介之间的行为或认知。
第三种叫消费人群洞察,它指的是一些与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有关的认知或行为共性,它的作用是可以触动消费者的认知,实现更有效的消费转化
很多广告文案,沉迷于金句,但是金句和广告后面的商业目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没有任何关系。
品牌的价值,“叫好”当然有意义。
不管是做广告还是做别的,当你需要“叫座”的时候,别光考虑“叫好”;不管做什么事情,“只顾看客,不看顾客”,都是危险的,那是彻底的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