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首曲 ,名《殇》。打动了无数的人,被誉为最令人心碎的旋律之一。
多少次午夜辗转难眠,如泣如诉的琴声拨动心弦,整个思绪都被牵引到那乐曲无边无际的幽怨里。后来传闻此曲为英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代表作品,及后又被证实这是误传。
此曲应为台湾音乐人徐嘉良所作,因为旋律优美好听,之后又被音乐人GALON改编成大提琴曲,由韩慧云演奏。
但为何《殇》一直与已逝多年的杰奎琳·杜普雷产生联系呢?翻阅查考杰奎琳·杜普雷的一生,也许是因为她这传奇的经历与悲伤的结局与《殇》更为切合,听众不自觉地将这首乐曲中传达的愁绪与杰奎琳·杜普雷融为一体,仿佛音乐真的在一个艺术天才身上获得了生命。
杰奎琳·杜普雷杰奎琳·杜普雷1945年1月26日出生于英国,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16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1987年10月19日逝世。
杰奎琳逝世十年后,她的姐姐与弟弟出版了一本关于她的传记《家有天才》。其后被导演安南德·图克尔改编搬上银幕。
这部电影其实并非杰奎琳·杜普雷的传记片。电影英文名为《Hilary and Jackie》,直译为中文名《希拉里与杰奎琳》。而流传甚广的译名为《她比烟花寂寞》、《狂恋大提琴》。
看过电影的观众其实明白,电影并非是讲述杰奎琳音乐生命的故事,电影的角度是分开描述同一家庭成长起来的姐妹俩不同人生经历的故事。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多面体。很难从身边个人的眼睛去看待另一个人的全貌。家人们出版的这本书与这部电影,就遭到了艺术界多位曾经与杰奎琳共事的艺术家的质疑。艺术家们所看到的杰奎琳与家人眼中的杰奎琳不同,但又无法直接否定某一方面的描述。
立体的人无法用平面去解构。
当我们抛开真正的事实,单从电影去看,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她比烟花寂寞》原为作家亦舒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风华绝代的女星姚晶将遗产留给了仅有几面之缘的女记者徐佐子,徐佐子一路追寻,发现大明星生活的真相。姚晶光鲜枯寂的人生被揭穿。华服,满屋子的鞋子,精光灿烂的珠宝背后,是无边无尽的寂寞。
译者将电影名翻译为《她比烟花寂寞》也许就是为了表现电影中杰奎琳的结局。当杰奎琳患上多重硬化症初期的时候,她站在门口问身为指挥家的丈夫“如果我不能弹琴了,你还爱我吗?”,丈夫在屋里收拾着准备演出的行李说“怎么可能,你不弹琴还是你吗”。
等丈夫收拾好出来,杰奎琳已经走了。
当一个人变成了某一个物品的依附时,她的价值在哪里呢?书中的明星除了财富仅剩孤独,电影中的音乐家除了大提琴,仅剩寂寞。
她比烟花寂寞……
“妹妹不去,我也不去”,被选参加演奏会的姐姐对父母说。姐姐的长笛一鸣惊人,音乐才华的修养先遗传在了姐姐身上。
“有位天才小姐姐,你一定很骄傲”乐团的人对年幼的杰奎琳说。
“有位天才小妹妹,你一定很骄傲”,渐渐长大后的姐妹俩又被记者这样说道。
姐姐能够拥有的,我也想拥有。也许这好胜中带着病态的性格从此刻开始长成。
杰奎琳拥有着家里全部的爱,她远在国外的演出,父亲总是第一时间调好收音机安静聆听。她远在国外的衣服直接寄到家里来清洗,虽然家人以为是礼物结果破灭的表情着实好笑,但如果知道杰奎琳将洗好寄来的衣服全部铺在身边,他们也会觉得满足。
“这是家的味道”,杰奎琳深深地嗅着衣服上的味道。
“家”才是杰奎琳心中的“白月光和朱砂痣”。大提琴?不是。
杰奎琳获赠名贵的大卫·杜夫,他人说:凭借这具大提琴,你足以睥睨天下!
大提琴给了杰奎琳事业、名称、财富、地位,她却在听到丈夫的那句回答后不辞而别。
丈夫无奈的对姐夫说我尽量迁就她,不知道她要什么。杰奎琳什么都有了,她还需要什么?
姐姐希拉里在书中将杰奎琳描述成一个敏感偏执的孩子,经常离家远走四处演出的她缺失了“爱”,来自于家庭的爱。
她一个人拎着大大的琴箱辗转于伦敦、巴黎、柏林,而她的姐姐此刻却在遥远的乡下喂养着几只鸡,陪伴着丈夫和孩子。
姐姐离开了音乐,收获了家庭。
妹妹得到了音乐,迷失了自己。
当姐姐第一次与姐夫回家时,妹妹是一种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的脆弱。
当姐姐告诉她将要结婚时,杰奎琳讥讽的说姐姐没什么特别,不值得别人爱她。要男人,不用结婚懂得避孕就行。
她不停地打碎姐姐要成家离开自己的事实,甚至到了要姐姐分享自己的丈夫的地步。
关于这令人震惊的一幕,我们不知真假。
如果天才都是孤绝不完美的宿命,那么她挑战世俗伦理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可能真实,不过这样的事实被公诸于世要伤害到许多许多的人。
这个无理的要求被姐姐无视后她独自在乡间路旁脱掉衣服哭泣:你们都不疼我,没有人疼我。
爱,不应该是伤害。
当姐姐姐夫答应了她的要求,共度一宿之后,她似乎恢复了年少时的飞扬。
当姐夫半夜回到妻子的身旁时,她又拉起大提琴,呜咽的琴声将每一个人的心慢慢蚕食。
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想要全世界的宠爱的孩子。
她不知道姐姐的演出风格被老师批评的尴尬,她不记得姐姐的电话号码,她不知道她的每一个报道都被姐姐做成剪报收藏,她不知道为了不打扰她睡觉,父母家人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她也看不出父亲因为在她那里吃块面包被女儿说教的难堪,她的世界就是以自己为中心。
也许是姐姐希拉里担心将妹妹描述的太过偏激,难道的有一段将其描绘的有些许温情,不过这温情最后也是指向了自己。
杰奎琳的丈夫略带讥笑的说要不我们俩像你姐姐一样,在农村买个房子每天养养鸡,每天自己做面包吃。杰奎琳维护姐姐:“不要侮辱我姐姐,起码她自甘淡泊,不像你我这样狂热”。
当姐妹俩争吵不休的时候,温雅的姐姐唯一一次指责杰奎琳:你以为做平凡人比做不凡人更容易就错了,没有大提琴支撑着你你一无所有!
这似乎才是现实中姐姐希拉里的内心独白。
姐姐与丈夫都把她的人生与大提琴关联在一起。曾经借此一鸣惊人的音乐人生背后孤独的自己似乎无人愿意理会。
杰奎琳在寒冷的雪夜,将名贵的大卫·杜夫扔在阳台任它风吹雪下。
电影中的杰奎琳·杜普雷似乎带着这样一个性格缺陷来到观众面前。她因琴成名,但她爱琴吗?如果不爱琴,在她的指尖怎么流出美妙的旋律?
在她病重之前摸着大提琴说:“我对你态度恶劣实属不该,你从来没有令我失望”。
十几年的病情折磨,十几年未曾触碰这美妙的琴声。丈夫已经不再回家,通话中传来孩子的叫声却还要装作听不到。
她最想要的那个礼物终究还是来了,姐姐抱着她,像抱着一个婴儿。她们回忆起小时候姐妹俩在海边玩耍的情景,在那里小杰奎琳仿佛看到了后来的自己。
杰奎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不要担心,一切都会过去……
这不是传记片,我们不能从中得知杰奎琳真实的人生。
但真实的故事,有那么重要吗?
人,创造了音乐。
人,随时光逝去。
音乐,却在多年之后仍然流传……